[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凝固在红砖古厝里的闽台缘 两岸携手保护

2015-01-23 10:23:36 林剑波 林娟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凝固在红砖古厝里的闽台缘

采访地点:福建泉州

黄昏下的南安蔡氏古民居。

东南网1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剑波 通讯员 陈鑫炜 文/图)清晨旭日初升,漫步在泉州古城的街巷里,看着鲜艳通红的古厝砖墙,总能退去几分冬日的寒意,这是一种小确幸。

有人这样说过:“去掉文化,泉州就没有特色,将沦为平庸的中级城市。泉州应大打文化牌,在文化名城上大显身手。”何出此言呢?答案就在于,泉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遍布全市各地,而承载这份厚重文化的,无疑是那些保存至今的闽南传统建筑,其中有供人朝拜的寺庙,有供人居住的民居,还有供人经商的店铺。

庭院深深深几许

古民居是闽南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以红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因而得名红砖古厝。时至今日,这种建筑依然集中分布于闽台两地,其中代表性建筑有南安蔡氏古民居、大嶝郑氏聚落、金门山后聚落等。

研究表明,早在明中期以前,闽南传统建筑的形制就已完全成熟,而红砖建筑大致形成于明清时期。红砖古厝形似殿宇,故民间又称之为皇宫起,其主要建筑特点是:坐北朝南,前埕后厝,台基用白色花岗岩条石垒成,墙体大量使用红砖,屋脊为泥塑的马鞍或燕尾形状,屋顶铺的是筒形红瓦,多以硬山式为主。

三开间双落大厝,这是红砖古厝的基本单元。开间是东西走向,其数量多少决定了古厝的宽窄,规模大的宅院,可以在三开间的基础上添加护厝于左右,变成五开间;进深大小则体现了古厝的长短,双落就是“二进”。“二进”古厝像一个“日”字形的封闭合院,最深可达“五进”。

坐落于南安官桥镇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是红砖古厝的典范之作。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建于同治年间,现存16座较为完整的宅第,多为三进五开间或二进五开间格局。从侧门走进去,首先看到前埕部分,就是天井下的一片空地。前埕两侧有厢

房,是客人、随从休憩的居室。过了前埕,来到厅堂,这里是奉祀祖先、神明和会客的地方,接着是家眷居住的后房,越往后就越私密,为外人禁止入内的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红砖古厝墙体有种特殊的构造,即出砖入石。这种墙体以红砖和白石混杂垒砌,其中的白石往里收缩一点,红砖往外突出一点,整体显得不规则,但却产生了一种不对称的美感,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享受。

血脉与文脉绵延不绝

“中宪第是郑氏祖宅,鼎盛时有99间,住着上百号人,仅供直系子孙居住。家族血脉都在这里绵延,200多年繁衍了20多代。”守院后裔郑福海说。

中宪第位于南安石井镇延平东路,是该市已知最早的红砖古厝。“中宪第是闽南古建筑的集大成之作,兼具历史与文化价值。”南安市博物馆馆长杨小川说:“红砖古厝集居住、祭祀、教育三大功能于一体,是一个大家族的聚居地,体现了传统的血亲思想和宗法文化。例如两端微微反翘的燕尾脊,像燕子一样,祈望外出的亲人早点归来。”

“闽南古民居深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从各种浮雕、装饰的审美取向就能看出这一点。”杨小川介绍说,红砖古厝整体呈现红色,代表喜庆;瓦当是美化和保护檐头的建筑附件,表面烧制有菊瓣纹、葵瓣纹等,蕴含美好生活之意;墙上红砖雕有各种楼台、人物、吉文等,带有长寿、富足的隐喻;再看山墙上泥塑纹样,有火纹、云纹,整幅图案两边对称,中间饰以花灯,形似如意葫芦,寓意吉祥、添丁。

红砖古厝潜藏的文化含义和审美意识,是一种看不见的文脉,也是对历史记忆的世代传递。“先祖郑运锦在两岸做生意发了财,于是建造中宪第,当时用的木材和石头,都是来自宝岛台湾。”郑福海说,“相传宅第建好后,台湾知府朱山还专程派人送来匾额,并赠予一幅乾隆皇帝御笔画和一块下马牌,下马牌至今还在。”

两岸携手保护

明清时期,随着大量闽南先民跨海赴台,大陆的汉族建筑开始进入台湾,主要以泉州、漳州的闽南建筑为主,形成了闽台共同的文化象征之一。

在泉州西湖公园北畔,有两座高大的建筑物,一座是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另一座是泉州市博物馆及闽南建筑博物馆,都是典型的闽南古建筑风格,红顶红墙,耀眼夺目。“闽南古建筑风格独特,与台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一种文化元素。对其保护和宣传,可以促进闽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

近年来,随着两岸民间往来的日益频繁,合力保护红砖古厝的呼声越来越高。2008年,金门县有关部门首先提出两岸红砖建筑联合“申遗”;2010年,在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两岸专家对红砖建筑联合“申遗”达成共识;2011年,蔡氏古民居、大嶝郑氏聚落与金门古民居一同进入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报名单。

金门红砖古厝的前世今生

采访地点:台湾金门

改造成特色民宿的金门红砖古厝。

东南网1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娟 文/图)

驱车金门,不时有红砖古厝的飞檐越过郁郁葱葱的道旁树扑入眼帘。因“固若金汤,雄镇海门”而得名的金门,至今遗存2600多幢红砖古厝,它们犹如大地上最美丽的语言,道出这一方土地的历史变迁与璀璨人文,也连结着闽台间的特殊地缘文缘。

绯红的砖墙屋瓦、高翘的屋脊、精美的雕梁画栋、栩栩如生的砖石浮雕、镌花刻鸟的窗棂……金门红砖古厝的种种元素总唤起福建人似曾相识之感,诚如台湾文化大学李乾朗教授所言:“台湾典型民居无论是结构、材料,还是建筑风格,都与闽南传统民居一脉相承,台湾约七成建筑秉承闽系红砖建筑风格。”据悉,目前台湾有1600多栋古建筑列入保护范围,其中红砖建筑占至少一半,这些红砖民居主要集中分布在金门,另有一部分散布于澎湖及台湾本岛。

在金门,听着闽南话,吃着闽南菜,行走于红砖古厝聚落间,真疑心自己就置身于熟悉的闽南之地,而山后村的“十八间王家厝”尤其给人这样的感觉。

山后民俗文化村位于金门金沙镇山后村中堡。该村有雕画精美的闽南传统二进式红砖古厝16栋,家祠1栋,学堂1栋,俗称“十八间王家厝”。它们始建于1876年,历时20多年,于1900年完工。金门大学建筑学系助理教授黄信颖告诉记者,“十八间王家厝”当初建造时所用材料皆运自福建的漳州和泉州,居内的梁木则来自闽江上游,筹划设计亦全由闽南师傅一手包办。完工后的建筑,红砖飞檐、水车堵、龙虎壁、正面墙身,皆以浮雕及华美的彩绘装饰,充分体现了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之美。

位于金门岛西南隅的欧厝也是闽南式红砖古厝的经典之作。据说,最早来到欧厝的是泉州蚶江一个叫欧阳文卿的渔民。明代嘉靖年间,欧阳文卿驾竹筏出海捕鱼,因遇飓风漂泊到金门“筏子鞍”,登岸避难,后到薛厝村(今珠山村),见此地平旷,便留下垦殖定居,后娶妻生子代代繁衍,并将住居地取名为“欧厝村”。欧厝在明朝即开发,真正的发展则是在清朝禁海令发布之后。聚落大多建于清道光年间,分为上社和下社。上社以二落大厝组群为主,建有许多可防盗匪的隘门和居民公共活动空间,展现了建筑的防御功能特色。下社多是一落四榉的小型住屋,背山向海,聚落巷道相通,呈棋盘式配置,风格完全承袭福建漳泉样式。欧厝聚落的入口处有一方水池和凉亭,站上凉亭远眺水池对面整排的闽式建筑,其景宛如江南水乡。

像“十八间王家厝”、欧厝这样的闽式红砖聚落在金门比比皆是,山后村、后浦村、水头村,金门城、古岗村、珠山村、古宁头……随处可见令人叹赏不已的古厝胜迹。近几十年来,金门基于军事安全的需要,沿海500米内禁止建设,且全岛楼层最高不得超过3层,致使该地都市化进程较台湾本岛缓慢,而许多红砖古迹建筑却因此得以维持传统风貌。

然而,100多年岁月风雨的侵蚀,又曾遭受炮火洗礼,金门一些红砖古厝的风采难免折损,有的原貌已破旧不堪,甚至到了坍塌的边缘。金门县原文化局局长李锡隆告诉记者,自2002年起,金门启动红砖古厝保护修复计划,至今已修复300多幢。

红砖建筑是两岸同根同源的佐证,也是联结两岸民众心灵的纽带,当前闽台两地都将红砖建筑的保护列为重点工程,并已迈开“申遗”的步伐。据悉,金门当地有关负责人曾多次赴闽商洽红砖建筑“申遗”事宜,两岸学界也持续积极推动。2011年,福建省政府申请将闽系红砖建筑群等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台湾方面表示有意联袂。李锡隆认为,两岸红砖建筑文化一脉相承,两岸携手联合“申遗”,能够互利、互惠、互补,成功率更高,这对金门将来的旅游产业发展将起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会让闽系红砖建筑群得到更有效的保护。“联手‘申遗’不仅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盛事,更是进一步的融合。”他说。

记者手记>>>

让古迹民居“活”起来

林娟

甫入金门,就见码头候船厅的宣传册架子上放着金门红砖古厝的简介与路图,供游客免费索取,金门当地对该项历史建筑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而红砖古厝聚落也早已成为金门重要的旅游资源。

红砖古厝魅力何在?盖因其“原滋原味”地保留了闽南建筑的特色,且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历经风雨洗礼,百年古厝难免凋敝,如何才能唤回其原初风采?金门当地有关部门祭出了一些招数,如对位于公有土地范畴内的破败老屋,房屋的所有权人提供地上物,公家部门负责出资修复管理,并且获得该房屋30年的使用权;所有权人自 己出资修缮,且愿意遵循“修旧如旧”之要求,可向政府申请高额经费补助;此外,还以巨奖的方式促使所有权人维持建筑风貌。对于不在公有土地范畴内的建筑,若维持原貌修缮,也可向政府申请补助。事实证明,这些措施有效地激励了所有权人对红砖古厝的保护。

古建筑除了保护还要活化才能让其真正“延寿”,而所谓活化就是将其好好利用。从2005年起,金门当地政府部门将斥巨资把修缮好的、已取得30年使用权的古厝整改成民宿,而后以竞标的方式网罗经营者,条件颇为苛刻,一些有诚意又有创意的台湾民宿业者由此获得了红砖古厝的经营权。经过他们的巧手打扮,再加上一些风格化的软装设计,家家红砖古厝民宿各呈姿彩,它们像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并乐意在金门留宿过夜,这无疑又为金门旅游业创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旺盛的人气给红砖古厝带来生机,而为了让生意持续红火,民宿业者对古建筑的维护也就更为精心,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维护改造利用,让古迹民居彰显其历史价值、发挥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是两岸共同关注的课题。记者以为,闽台文同一脉,以红砖厝为代表的古民居建筑形制相似,不仅在“申遗”大计上可携手合作,在日常的活化利用方面也可相互学习借鉴。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