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泉州要闻 > 正文

新华社刊发通讯——泉州:海上丝路重要起点

2015-02-07 08:35:47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如果想寻觅古代阿拉伯、波斯文明留在中国的印记和证据,那些遗存在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福建泉州的众多古迹,可以给人们一个令人信服的回答。

这包括大量伊斯兰特色碑铭、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清净寺、隐卧于泉州市东郊灵山的穆斯林圣墓,还有记录了古代商船启程、回程祈风仪式的石刻等。

目前尚存的数百块雕有阿拉伯文、波斯文、伊斯兰图案的碑铭,不少被收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记者日前探访这座博物馆时,恰逢馆内举行阿拉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国人眼中的阿拉伯摄影展。

博物馆副馆长王丽明介绍,唐代时,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已为数不少,至南宋和元代,这个东方大港已成为他们在远东的最大聚居地。泉州可谓那个时代的国际性大都市,穆斯林侨民在这里经商和生活,留下了丰富的实物和文化遗存。

博物馆的伊斯兰文化陈列馆里,遗存下来的墓盖和墓碑石,记载着逝者的信息及《古兰经》的章句,是后裔访祖寻亲的证物。王丽明告诉记者,曾有阿拉伯游客在碑铭中意外地发现他先祖的姓名,不禁由衷感叹中阿交流之源远流长。

走进距离博物馆不远的清净寺,现存门楼和礼拜堂的墙壁门窗等透出浓厚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寺管委会工作人员金明告诉记者,清净寺由阿拉伯穆斯林始建于公元1009年,其门楼用纯辉绿岩石和花岗岩石砌成,所以能保存千年。

据专家考证,宋元时期,中西海上贸易空前繁荣,外国海上贸易之佼佼者首推阿拉伯、波斯穆斯林,他们运来香料、药材,载去丝绸、瓷器。中国的先进知识传入西亚,并传播欧洲;伊斯兰的科学、文化与艺术也广泛传入中国,穆斯林的足迹遍及中国各大港口、城市。仅在泉州,至元代时便建有六、七座清真寺,分布于城东南隅的穆斯林聚居地内,只是大多年久湮没。

在泉州市区西北方向的南安丰州镇,有一处不为普通游客所知的景点——九日山。虽无名山之雄伟陡峻,但这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了两宋王朝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商船遣船与回舶祈风仪式的千年历史。

九日山文物管理所原所长胡家其说,在山中现存的几十方石刻中,有十方直接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记录了宋代十余次祈风仪式。

海丝贸易进入鼎盛的宋元时期,泉州港船舶来往频繁。对从泉州港口出航的船只而言,每年冬季要乘北风而去,春季要随南风归来。因此,官员到此祈求神灵保佑海船一路顺风。

据专家考证,宋代的海外贸易在数量和范围上都大大超过唐代,尤其是南宋时期,出现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局面,直接为对外贸易提供了大量产品,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迅速发展。

胡家其说,相传明代人在九日山留有对联:海作路,路引船,船舶往来刺桐港;蚕生茧,茧抽丝,丝绸运往波斯湾。宋代来华经商的穆斯林客商贡使比过去增多,而他们多循海道。在通商的各蕃国中,“大食”居于最先。

“大食”这一名称在宋代用来称呼广泛的西亚、非洲伊斯兰教地区,较著名的城市有麻嘉(沙特阿拉伯麦加)、弼斯罗(伊拉克巴士拉)、勿斯里(埃及开罗)等。

10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门类已大大丰富。泉州市商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泉州市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达157.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中东成为泉州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泉州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增幅达27%。

“一带一路”战略使泉州赢得一次千载难逢的新机遇。泉州正加大同阿拉伯国家的经贸、文化往来。该市商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泉州将与中东国家深入开展石化产业对接合作,探索建设“海丝石化园区”、赴中东设立建筑建材生产加工企业和营销中心。

2014年首届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在泉州举行之后,泉州市发起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倡议书,在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大力支持下,联盟筹备会将于今年2月在泉州举行。

泉州众多古迹记录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阿拉伯、波斯记忆,也将继续见证这座古老城市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新华社记者 夏晨 刘旸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