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庙会 “累并快乐着”
●受访人:文子 (30岁,教师)
每月廿六,西街钟楼下都会立着一块交通警示牌,写着“勤佛赶集日”——文子说,这块牌子正好恰如其分地折射了西街当天的人流盛况。
10年前,文子在西街路口开过一家店,经营佛具。也是从那时候起,她切切实实见识了开元寺“勤佛日”庙会的独特魅力。
“早一天晚12时左右,整条街就开始被四面八方赶来的小摊贩打破宁静,热闹了起来。他们肩挑手提着各式货品来到这里,为的是能抢先占到一个好位置。我们在这街上或附近开店的虽不用那么早,但也基本不敢睡觉,怕睡过头。一般是半夜3点左右,我们也会赶快挑上准备好的货物占位置去。当日凌晨四五点,西街就可以用‘水泄不通’来形容了,而卖的东西则差不多可用‘一应俱全’形容,有佛具、鲜花、各式供品、衣服等。”
“不管吃的用的,大家都使出浑身解数叫卖。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累。大冬天,为了赶这个日子,除了起早贪黑、浑身哆嗦,脚是最受罪的,没地方坐,只能站一会蹲一会跪一会,即便这样,半天下来,脚还是麻得不像自己的。二是心里温暖。虽然像我等内心都盼望着东西能多卖些出去,可是,大家相互间都非常客气、谦让,不会为争抢一位顾客红脸吵架,有事需临时走开,相邻的摊主都会主动帮忙照看一下。”
后来,文子换了工作,也就没再到这里摆摊。但每到农历廿六,她几乎都以香客的身份参与“勤佛”仪式。
换了一个角度看西街的庙会,文子说,只是换了另一种累和快乐。“高峰时,你根本不是自己在走,是被人流推着向前。为了不让手上的供品被挤坏挤掉,我也经常学着其他香客,把供品高高举过头顶,然后侧身挪步,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开出一条道,挤进去,敬完佛,以同样方式挤出来,再换上轻松的心情,开始在集市里淘货。
“我摆摊那会儿,东西多是多,但较质朴、单一,比如碗糕,以前是纯手工制作的‘田螺肉’,买时,用个红色塑料袋一装了之。现在花样、包装都多了。再比如鲜花,以前就插在白色塑料桶里,一般是水仙花和菊花,随便一捆就可以了,现在,花名多得让你叫不来名字,包装也越来越精致。总之,现在现代、时尚的东西渐渐多了起来。”
每次,文子都能淘到自己喜爱的东西,然后拖着疲累的双脚,心满意足地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