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城
——泉州荣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幕后
大美泉州 (陈健 摄)
昔日“光明之城”,今朝“文明之城”——2月28日,喜讯传来:泉州荣膺国家城市综合评比的最高荣誉称号——全国文明城市!
如果说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路重要起点、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日韩共同评选的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是对泉州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深厚的积淀的应有褒奖的话,那么,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品牌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城市等众多荣誉,则是对现代泉州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色的城市管理能力的高度肯定。这一次,被誉为国家城市综合评比最高荣誉的全国文明城市花落泉州,更为这座亦古亦新、综合实力突出的城市作了最隆重、最具说服力的加冕!
荣誉背后,很少有人知道,泉州在文明城市创建中走过的艰辛历程。今天,让我们一起回眸过去,了解泉州二十载“创城”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与故事。
□本期执行 早报记者 颜雅婷 柯丽娟 林福龙 麦彬彬
文明之城 德耀泉州
——泉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
城市的温暖让来泉务工人员有了留下来的理由。这是来泉务工人员一家在泉过春节。(潘登/摄)
春暖“文都”,金羊报喜。从2月28日中央文明委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上传来消息,经过全市上下近20年的不懈努力,泉州以优异成绩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全国文明城市”,沉甸甸的六个字,意味着对一座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最高综合性褒奖。与近百个国内同类城市共同角逐这项殊荣,亦彰显着泉州从古代“海滨邹鲁”迈向现代“文明之城”的高度自信。
从1995年泉州市启动文明城市创建,特别是2002年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提名资格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就以“和谐共创、文明共建、发展共享”为思路,在不断加快民生建设的同时,着力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多年来,全市上下齐心、通力协作、全民动员,终于让“光明之城”在荣膺“东亚文化之都”、“国家卫生城市”等多个称号后,再次被“全国文明城市”这份莫大的荣耀点亮。
“文明之城”,实至名归。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下简称“创城”),泉州一步一个脚印。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顾泉州人民“二十年磨一剑”的创城历程,感受“文明之城”背后所凝结的辛劳与汗水……
郁郁葱葱的东湖公园是泉州“水城相映”的缩影(石勇/摄)
上下齐心 20年“创城”之路从未停歇
泉州迈向全国文明城市的步伐,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泉州就开始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历经从起步到打基础再到全面发展再到上新水平的不同阶段。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则是从1995年开始启动,迄今经历了20年。
创城之志,薪火相传。20年间,泉州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城工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使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全省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持续努力下,泉州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众多荣誉,连续两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文明城市称号,并于2002年、2008年、2011年三度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称号。
如果说,过去这一份份荣耀是泉州文明不断向前的脚印,那么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则是泉州多年来文明脚步不变的追求。当2011年,泉州第三次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后,泉州士气昂扬,再次启动新一轮的创城工作。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少萍担任泉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指挥部第一副总指挥,她多次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进行整体部署,实地深入机关、学校、城镇、乡村等创城一线进行专项检查指导,为创城工作查摆问题、指明方向,为通过历年测评、冲刺届末总评夯实根基。在顺利通过2012年和2013年两次测评后,泉州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2014年的届末总评。
不辍耕耘,厚积薄发。2014年,全市上下创城决心与信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期间,市委书记、市创文明城工作指挥部总指挥黄少萍先后三次做出批示,指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是接地气、连民心的群众性实践活动,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惠民工程。自1995年我市启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历届党委、政府持续不懈,一届接着一届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她要求,在冲刺决胜的关键阶段,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大力发动群众参与,全力以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名城再添一张新名片。
针对创城的不同阶段,市长、市创文明城工作指挥部第一副总指挥郑新聪也多次召开创城工作专题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并多次率队奔赴各地参与现场模拟测评。在去年12月的测评迎检专题会上,他要求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全力推进“八项集中整治、五项提升提速”行动,针对薄弱环节抓整改,结合“文都”、海丝先行区建设抓亮点,使创建活动成为群众自觉实践、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过程,形成长效机制,让创建成果持续惠民。
与此同时,市创文明城工作指挥部各位市领导副总指挥同样不遗余力、精益求精,精雕细刻每一个创城环节。在市四套班子的带领下,全市上下团结一致、稳扎稳打,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守土尽责。经过三年来的不懈努力,泉州终于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摘下“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志愿者和候场的演员帮助残疾演员下台阶,这种小小的善举在泉州随处可见。(陈起拓 摄)
通力协作 各级各部门形成“创城”合力
作为国内城市文明建设的最高综合性荣誉,“全国文明城市”的评比标准本身囊括了一个城市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未成年人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九大环境,涉及党委、政府在政治、经济、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这意味着,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
创城的艰辛历程,检验着泉州城市管理和部门协作能力的成色:
创城工作启动伊始,市创文明城工作指挥部就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印发了《泉州市落实<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修订版)>任务分工方案》。三年来,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不仅管好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在优化生态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公共秩序、公共环境以及政务法治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还协同协作、相互扶持,将涓涓细流汇成了创城的强大动力。
最后冲刺阶段,各级各部门更使出浑身解数,在推进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居民小区、公共设施、餐饮门店、各类市场、校园周边等“八项集中整治”和场馆建设、出租汽车运营管理、重点工作、舆论氛围营造、主题活动普及等“五项提升提速”上开足马力,攻坚克难,最终迎着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目标奋力前行。
可以说,文明城市创建,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四个建制区(鲤城、丰泽、洛江、泉港)的共同努力。
全民参与 崇德向善争当文明市民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份荣耀的背后,有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每一位市民的付出。
彼时,马路上或许常见摆摊设点,市场里或许垃圾遍地,红绿灯处“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或许并不鲜见。但在“输人不输阵”的泉州,创城战役一经打响,人们就充分认识到,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核心。从“被文明”向“要文明”转变,成为泉州市民的普遍自觉,蔚然成风。
为了创城,“爱拼敢赢”的泉州人仿佛达成了无言的默契,不仅“讲文明、树新风”、“做谦恭有礼的泉州人”、拒绝酒驾、游览不涂鸦、上网不造谣等崇德向善的新风尚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与实践,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神事省办等“破旧俗、树新风”的社风更新也得到了市民的积极响应与参与。
于是,大家欣喜地看到,路边随意摆摊设点的流动商贩少了,路口自觉“红灯停、绿灯行”的行人多了;路上随意变道加塞的车辆少了,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的司机多了;景区里乱丢垃圾随意涂鸦的人少了,注重景区环境维护的游客多了;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宴请少了,乐善好施、投身公益的市民多了……
这座曾经的“光明之城”,再次被每一位市民的文明火光点亮。“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花落泉州,“城美、人美”的“泉州现象”,再度迎来人们聚集的目光。
实至名归 城美人美
共创文明新辉煌
创城,改变了泉州的城市面貌,更丰富着这座城市的内涵。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七天假期里,泉州共接待境内外旅客150多万人次,不论本地市民还是外来游客,都沉浸在这座“文明之城”的美景中。
近年来,泉州以创城为契机,不断加快市政设施完善,推进市政设施精细管理,优化城市园林景观,营造“城水相映,山城一体”的生态格局,为本地市民“打造宜居美城”的同时,也为来泉务工人员创造了许多“留下来”的理由。
今年春节,共有20多万外来员工“免费游泉州”。每年暑假,他们的孩子还能在社区“圆梦”学堂接受由志愿者提供的作业辅导等服务。现在,全市已有“圆梦”学堂25个、校外辅导站点50多个,受益的外来工子女不计其数。
在创城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志愿者行列。据统计,泉州已有18万多人正式成为注册志愿者,全市五星志愿者和有影响力志愿服务组织数量更是位居全省首位。
这些数以万计的志愿者们与“人民的好警察”吴一心、“人民的好医生”蔡立忠、“大山深处的领路人”陈其伟等泉州上百位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一道,成为泉州人“人美”的最好例证……
而今,“城美”、“人美”的“光明之城”正式加入“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列。对于泉州来说,这是城市文明建设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不仅标志着泉州城市文明程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代表泉州的文明建设走向了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们坚信,众志成城,道德和文明的光芒将在这座“光明之城”永远闪耀!
□本社记者 杨杰 郭雅莹 谢曦
愿景
艰辛“创城” 让城市环境更宜居
——访泉州市委文明办主任林炯泉
泉州江滨新貌 (陈健 摄)
去年12月底,想必大家感受得到全城全力以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氛围:市政道路、公共场所变得比以往更加干净了,城市面貌有了大的改观。但在此之前二十年,甚至可以上溯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泉州都在努力地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基础、下工夫。
二十年磨一剑,泉州最终得以从近百个全国颇具竞争力的城市中脱颖而出,拿下了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
荣誉
全国城市最高荣誉 对泉州的最充分肯定
“能够获评文明城市,是全面反映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最高荣誉。”泉州市委文明办主任林炯泉介绍,“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是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最高综合性荣誉。为什么这么说?林炯泉表示,这得从文明城市评比的各项标准说起。
根据2011年版的《全国文明城市评比标准》,对于地级市文明城市的评比细则,囊括了一个城市政务、法治、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未成年人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九大环境,涉及党委、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这不同于其他单项城市评比活动。”林炯泉表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将“文明”提升至国家的高度,从这个角度出发,泉州能够获此殊荣,不仅是对泉州城市建设的肯定,也是对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肯定。
林炯泉介绍,文明城市的评选,并非是政绩工程,也非上级强制,而是由各个城市自由申报参选,“泉州之所以申报文明城市,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肯定,更是希望通过文明城市的评选,提升城市的品位”。也因此,长期以来,泉州党委、政府就致力于文明城市建设,并将文明城市评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历史
创建始于上世纪80年代 前后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我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起步到打基础再到全面发展再到上新水平,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林炯泉说,这包含了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而泉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历经十多年。
多年来,泉州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抓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全省保持了领先地位。1996年以来,连续两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一级达标城市”称号,同时于2002年、2008年、2011年多年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提名资格)城市”称号。
测评
创建指标包含九大体系 涉及党委政府各项工作
林炯泉介绍,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指标包含九大体系,分别是,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纵观测评内容,覆盖政务、法治、市场、人文、生活、生态等多个方面,细致入微的考察增加了评选难度。为此,早在2014年10月,被提名城市就已各自“备战”。
“全国文明城市是国家城市综合评比的最高荣誉,涉及党委、政府的方方面面的主要工作。”林炯泉说,全国文明城市是要颁给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它是反映城市社会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
“文明城市创建,靠的是党委、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四个建制区(鲤城、丰泽、洛江、泉港)的共同努力,是大家的功劳。”林炯泉说,泉州把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既有长远奋斗目标,又有近期工作安排。
申报
每三年才评选一次 近百城市参与角逐
“全国文明城市”是由中央文明办牵头、每三年一届的评选表彰活动,2012-2014年度是第四届。
“就像要入党,要提供入党申请书,都是每个人自愿的,没有人会来要求。”林炯泉说,中央文明办明确,能否入选全国文明城市主要根据参评城市届期三年(2012年、2013年、2014年)评选周期的总成绩作为依据。泉州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自2012年启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已先后通过了2012年和2013年两次测评。特别是2014年的测评成绩占届期的70%,在评选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迎接“大考”最后一年、关键一年。
此次“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一役,参赛城市近百个,评选非常严格,除党风廉政建设外,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也具有“一票否决”功能。在“申报前12个月内曾发生有全国影响的重大安全事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者,依规丧失资格。
创建
泉州创城覆盖面大 各县市区“满堂红”
“泉州创城覆盖面大,各个县(市区)均有参与。”林炯泉说,2012年以来,泉州市深化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扎实开展环泉州湾文明城市群创建,目前,永春县、德化县、惠安县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县城称号,石狮市、晋江市、惠安县荣获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11个县(市、区)全部荣获全省文明城市(城区、县城)或提名资格城区(县城)称号,实现“满堂红”,形成全省最大规模的文明城市群。
与此同时,泉州市继续荣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综治“长安杯”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一座城市“软硬”兼施 环境更宜居生活更美好
那么,获评“文明城市”,能为泉州及在此生活的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
林炯泉认为,可以说经济实力是衡量一座城市的“硬指标”,那么,文明程度则属于城市的“软实力”,“文明城市”称号是一个城市最好的名片和品牌。而文明城市的创建,既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也优化了城市人居环境,简而言之,即城市建设更宜居、城市生活更美好。
“从大的方面说,创建文明城市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林炯泉称,条条马路宽敞干净,城市建设如花园般美丽可爱。通过创建文明城市,逐步提高了人们的现代文明素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美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更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树立起现代文明城市新形象。
而从小的方面说,文明城市建设有助于老百姓生活品质的提高,“文明城市的标准,包括城市规划合理、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社会安全有序、医疗保健完善、市容整洁优美等等关系到老百姓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林炯泉认为,创建文明城市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宜居和谐美好的城市,包括人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城市“蝶变” 让市民生活更美好
——“老泉州”眼中的城市变化
悠闲喝茶的老人 (蒋长云/摄)
全国文明城市,一个寄托着全市人民对美好城市生活愿景的称号,在2月28日,正式赋予泉州这座光明之城,全市人民为之欣喜、骄傲。二十年磨一剑,长居于此的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泉州创建文明城市而努力,也亲眼见证了泉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发展变化。
“环境更优美,生活更方便,城市更宜居,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泉州实至名归。”记者走访几位“老泉州”,听他们讲述泉州的“蝶变”。
市政建设齐步走
城市生活更便捷
“这20多年来,泉州的变化太大了。”在市区美食街经营白鸭汤的阿彬是永春人,但他来泉州工作生活已30余年,从过去的脏乱差,到如今的花园城市,阿彬称,自己有幸见证泉州的发展变化。
阿彬回忆,他刚到泉州工作时,这座古城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那时的泉州环境卫生不如现在,人们的卫生习惯还在逐渐改变中”。阿彬下海后,在美食街经营一家小吃店,店铺紧挨着内沟河,夏天时候,客人们总喜欢紧挨着河道旁吹着凉风喝点小酒,“可是那内沟河臭啊!”后来,市委市政府提出内沟河清淤、改造项目,并呼吁沿河人们规范垃圾丢弃场所。近年来,内沟河再也不臭了,阿彬说,有时夏夜里,客人散去,他也会自个儿在河边喝点小酒享受清凉。
其实,泉州市容市貌的改变不止一点点,道路扩宽、路灯改造等,实现了“路平、灯亮、水清、沟通”。
“过去出门买个东西得走好远的路,如今一出门就能买到东西,而且天南地北的物品都可以买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发展,给市民带来的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还有生活的便捷,这一点阿彬深有体会,“超市多了,交通也方便了,想去哪儿、想买啥,分分钟就能实现”。
欢快的蟳埔 (潘登/摄)
公园密布绿化好
文化生活更精彩
创建文明城市20载,生活于此间的人们,感受到的除了日渐优良的环境卫生外,还有更为完善的城市生活配套设施建设。
“过去人们只能到工人文化宫去休闲娱乐,而今,无论是健身,还是休闲娱乐,都十分方便。”阿彬每天坚持锻炼一个半小时,沿着街走,到东湖公园、释雅山公园、西湖公园或者老街巷里转转,“无论去哪儿,都很方便,公园里还有喷泉可欣赏。”
对于泉州的变化,家住仁风新村的老刘也感慨颇深。每天早晚,老刘都到附近的东湖公园散步。“这些年,到公园散步休闲的市民越来越多,跳舞、下棋、打太极等等,市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而且越来越提倡文化生活。”自从退休后,老刘就加入了老友们自行组建的书法会、读书会,一有空就跟着别人学书法,他们也时常聚在一起讨论书籍、报纸上的内容。老刘表示,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他说一座文明的城市才能让人诗意地栖居。
“以前,有些市民对于卫生文明没什么概念,但现在的年轻人可不一样了,我在东湖公园经常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去公园游玩时,自己还会带个小垃圾袋,把垃圾都装里头,走的时候再带走。”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客厅和名片,是供市民休息游玩的绿色小氧吧。近年来,泉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不仅加强公园建设,更增设许多便民服务项目。
市民参加环西湖跑 (潘登/摄)
热心公益成风尚
满城皆是好客人
市民陈建国是市区南俊路珍豪呷茶饮店的老板。由于店铺地处市中心,距离承天寺、钟楼、开元寺等知名景点都很近,每天都有很多人在他店门口问,“老板,××地方怎么走?”,有时一天能有几十个,而陈建国每次都耐心向路人指路。
“文明,必须从你我做起。每个泉州人都是泉州形象的窗口,个人良好的言行举止也是泉州的名片。”陈建国告诉记者,近年来,他听到游客说起最多的便是泉州人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他说,虽然这都是小事情,但能反映泉州是座崇尚礼仪的友好城市。
在陈建国的店门口的圆桌上,一直有那么一桶茶,冬天里装的是热乎乎的茶水,暖人身心,一到夏天,则变得冰凉爽口,沁人心脾。
其实,在泉州,默默无闻、免费奉茶的不止陈建国一人。2012年,东南早报发起“请给环卫工设个‘加水站’”活动,许多部门单位、企业个人纷纷响应,掀起奉水潮;同年,早报发起“设救生点防溺水”、“暖冬行动·救助街头流浪人员”、“帮助24个获救孩子回家”、“泉州‘冰点’送温暖”以及“捐冬衣温暖送上高原”等系列公益行动,都有热心的市民、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公益行动,一时蔚然成风。
“现在在泉州,大大小小的爱心事业都有人在做,企业做公益、民间组织做公益、个人做公益。哪里有个贫苦的人遭遇不幸,便有市民自发捐款帮助。泉州真的是一座很有爱的城市。”陈建国说。
一杯茶,一本书,一个惬意充实的下午。 (潘登/摄)
【全国文明城市】
自2005年,由中央文明办牵头评选的“全国文明城市”,至今已举办四届,有些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后,持续保持创城力度,经过一次次的复查之后,仍保持着“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而有些在评选不久后,在复查被取消“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第四批全国文明城市(区)名单(34个)
省会城市(6个):武汉市、南昌市、哈尔滨市、合肥市、西安市、沈阳市;
地级市(22个):泉州市、威海市、潍坊市、广安市、许昌市、东营市、镇江市、绍兴市、濮阳市、岳阳市、金昌市、三明市、铜陵市、珠海市、株洲市、芜湖市、宝鸡市、无锡市、佛山市、泰州市、温州市、漳州市;
直辖市城区(4个):上海市奉贤区、北京市海淀区、重庆市南岸区、天津市河西区;
县级市(2个):济源市、石河子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