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董杨大宗祠:难得一见的联宗史迹
2015-03-06 09:50:27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该祠始建于明朝,地处泉州老街巷——旧馆驿巷内;整座宗祠雕梁画栋、宏伟壮观,内有清代重修碑记,是董杨同祖联宗的见证物

董杨大宗祠承袭明清闽南古建筑风格,古色古香。

同祖联宗 独特文化

“联宗”是一种文化现象,可分为“同姓联宗”与“异姓联宗”。据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谱牒学研究会副会长钱杭介绍,“同姓联宗”较常见,而“异姓联宗”相对较少。“异姓联宗”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是源于同一古姓的联宗,如赖、罗、傅三姓联宗;其二是源于同一父系关系的联宗,如翁、洪、江、方、龚、汪六姓联宗;其三是源于入赘出继关系的联宗,如曾、邱(丘)联宗。但董杨联宗的背景却更为复杂,它既贯穿有同祖的渊源,又时有兄弟情谊之美,深掘之下,俱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据杨远芳介绍,董杨同祖联宗历经了大概3000多年的岁月,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首先是在上古时期,据族谱所载,董杨俱为黄帝姬姓之子孙。黄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姬姓就是后来董杨的祖先,所以董杨是同胞兄弟;大约过了2000年,也就是唐朝末年,董杨因为一次偶然事件,又走到了一块。唐末有一年,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傅庆乡的读书人杨明珠上京赶考,路遇几个无赖之徒寻衅。杨明珠寡不敌众,就在这危急之时,在旁用餐的一位武士挺身而出,力助其赶走那帮无赖。杨明珠对武士非常感激,遂与之攀谈,得知他姓董字思安,竟也是来自傅庆乡。他乡遇乡音,两人备感亲切,遂烧香秉烛,结拜为兄弟。巧的是,那年科举,两人皆考中进士。后来,两人均随王审知入闽,并在泉州府为官。有一次,董公奉命到建州,便把年仅三岁的幼子董兴托付杨公照养。杨公欣然应允,将董兴视为亲子,加以抚养教育。12年后,董公重返泉州府任职,杨公亲自把已经长大成人的董兴归还董府,让他们父子团聚,留下“养如亲生”的佳话;第三个故事发生在南宋末期,当时,由浙江余杭入闽、在同安为官的董世兴,与在晋江为官的杨公宣结拜为兄弟。两家人和睦如一家。然而,董世兴不幸英年早逝。他生前为官清廉,家境贫寒,抛下夫人和幼子君选,孤儿寡母无依无靠,生活困难。在这走投无路之时,杨公宣义无反顾地将他们母子接回家照顾,并对君选悉心教育栽培,使之长大成才。后来,君选以杨为姓,入朝当了官。董杨也就此融合为一体。杨君选临终时,留下遗言嘱咐后裔要恢复董姓。到了明朝,君选的后裔董杨道滨之子锡缑在朝为官,官居刑部侍郎。有一天上朝,他向明神宗皇帝奏本,提起杨公君选临终遗言,请求皇上恩准恢复董姓。但神宗皇帝念及董杨融合久矣,御批道:“既成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姓传嗣。”从此,董杨铁了心成为一家,不再分离了。

杨远芳指着董杨大宗祠内杨浚所撰的《重修旧馆杨氏宗祠记》告诉记者,“以前民间有‘董骨杨皮’的说法,正是这块碑记如实地告诉了我们董杨氏的来历”。认真查看那碑文,上面果然写有“泉郡旧馆杨氏宗祠,其先南宋世兴公由余杭入闽,本姓董。至君选公,以杨姓入仕,遂为董杨氏……”字样。这块碑记当是董杨同祖联宗最珍贵的见证物。泉州董杨联宗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这一典型文化现象值得人们去深入探讨。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