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姓联宗很少见,董杨联宗的背景更为复杂,它既贯穿有同祖的渊源,又有兄弟情谊之美,演绎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大殿金碧辉煌,令人赞叹。
【核心提示】
该祠始建于明朝,地处泉州老街巷——旧馆驿巷内;整座宗祠雕梁画栋、宏伟壮观,内有清代重修碑记,是董杨同祖联宗的见证物;宗祠促进董杨海内外宗亲情感和文化交流,让宗族之根在全球蔓延。
启迪后昆 勿忘祖德
泉州西街旧馆驿巷是条著名的老街巷,它起自西街,南接古榕巷,巷长约200余米,巷内文化史迹丰富,有天室池、元代驿站、明代染织房遗址等,全球董杨大宗祠就坐落在这条老巷的南端。这座大宗祠始建于明天顺辛巳年(1461年),清同治至光绪年间重修,后于1998年由海内外董、杨族人成立“全球董杨大宗祠重建执行委员会”重建,并于2004年正式开光落成。现祠为两落带单护厝、五开间硬山顶木结构建筑,整座宗祠雕梁画栋、宏伟壮观。
令人称奇的是,董杨大宗祠的大门并非像平常所见的为南北向,而是朝西打开,对于这种“开偏门”的特殊结构,董杨大宗祠委员会主任杨远芳先生解释称,这是一种延续旧祠风格的做法,在清光绪五年(l874年)曾任内阁中书的杨浚所撰的《重修旧馆杨氏宗祠记》中就载曰:“慕闲公构砌三厅面,面拱照墙,大门路东西向……”如今,这块碑记还嵌在祠内的回廊墙壁上。“‘打偏门’又称‘逆开’,据说只有建筑技艺高超的匠师方敢这么做,按传统的说法是,‘逆开’成功,这族人就会人丁兴旺、富贵荣华。”杨远芳微笑着说道。
董杨大宗祠承袭明清闽南古建筑风格,红砖亮瓦,大门做塌寿处理,开通三门。门路木作精美,对看堵上各有数幅青石浮雕,黑漆大门彩绘着双门神,中门前置有一对仿古石鼓,上有青石金字匾额“董杨大宗祠”,左右柱联则书着“董杨一脉遗德泽,兰桂五洲绍箕裘”,古色古香,令人赞叹。步入宗祠大殿,环视四周,只觉金光耀映,原来,不管是三架坐梁上的瓜筒,还是神龛、笼扇、托木、狮座等处的木雕,全都做了擂金处理,既显富贵又呈吉祥。殿前四条龙柱,昂然翻腾、刚柔相济,工艺均属上乘。据杨远芳先生介绍,正殿中龛“厚德堂”内奉祀的是董仲舒公、杨震公和董杨道宾公,东龛供奉太一真人,西龛供奉的是杨延昭元帅。
在大殿前的回廊中,一幅“祖德颂”四言诗碑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祖德颂’出自台湾人董渊源之手,分四段,每段有12句,四言骈体,韵押七阳。仅用192个字就依时序历述出了董杨族人还祖的源流和先祖们的崇德嘉行,读之令人回肠荡气。”杨远芳指着碑文赞道。而由此碑,亦可知悉董杨宗族启迪后昆,勿忘祖德祖训,庄敬自强的良苦用心。
董杨大宗祠承袭明清闽南古建筑风格,古色古香。
同祖联宗 独特文化
“联宗”是一种文化现象,可分为“同姓联宗”与“异姓联宗”。据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谱牒学研究会副会长钱杭介绍,“同姓联宗”较常见,而“异姓联宗”相对较少。“异姓联宗”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是源于同一古姓的联宗,如赖、罗、傅三姓联宗;其二是源于同一父系关系的联宗,如翁、洪、江、方、龚、汪六姓联宗;其三是源于入赘出继关系的联宗,如曾、邱(丘)联宗。但董杨联宗的背景却更为复杂,它既贯穿有同祖的渊源,又时有兄弟情谊之美,深掘之下,俱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据杨远芳介绍,董杨同祖联宗历经了大概3000多年的岁月,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首先是在上古时期,据族谱所载,董杨俱为黄帝姬姓之子孙。黄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姬姓就是后来董杨的祖先,所以董杨是同胞兄弟;大约过了2000年,也就是唐朝末年,董杨因为一次偶然事件,又走到了一块。唐末有一年,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傅庆乡的读书人杨明珠上京赶考,路遇几个无赖之徒寻衅。杨明珠寡不敌众,就在这危急之时,在旁用餐的一位武士挺身而出,力助其赶走那帮无赖。杨明珠对武士非常感激,遂与之攀谈,得知他姓董字思安,竟也是来自傅庆乡。他乡遇乡音,两人备感亲切,遂烧香秉烛,结拜为兄弟。巧的是,那年科举,两人皆考中进士。后来,两人均随王审知入闽,并在泉州府为官。有一次,董公奉命到建州,便把年仅三岁的幼子董兴托付杨公照养。杨公欣然应允,将董兴视为亲子,加以抚养教育。12年后,董公重返泉州府任职,杨公亲自把已经长大成人的董兴归还董府,让他们父子团聚,留下“养如亲生”的佳话;第三个故事发生在南宋末期,当时,由浙江余杭入闽、在同安为官的董世兴,与在晋江为官的杨公宣结拜为兄弟。两家人和睦如一家。然而,董世兴不幸英年早逝。他生前为官清廉,家境贫寒,抛下夫人和幼子君选,孤儿寡母无依无靠,生活困难。在这走投无路之时,杨公宣义无反顾地将他们母子接回家照顾,并对君选悉心教育栽培,使之长大成才。后来,君选以杨为姓,入朝当了官。董杨也就此融合为一体。杨君选临终时,留下遗言嘱咐后裔要恢复董姓。到了明朝,君选的后裔董杨道滨之子锡缑在朝为官,官居刑部侍郎。有一天上朝,他向明神宗皇帝奏本,提起杨公君选临终遗言,请求皇上恩准恢复董姓。但神宗皇帝念及董杨融合久矣,御批道:“既成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姓传嗣。”从此,董杨铁了心成为一家,不再分离了。
杨远芳指着董杨大宗祠内杨浚所撰的《重修旧馆杨氏宗祠记》告诉记者,“以前民间有‘董骨杨皮’的说法,正是这块碑记如实地告诉了我们董杨氏的来历”。认真查看那碑文,上面果然写有“泉郡旧馆杨氏宗祠,其先南宋世兴公由余杭入闽,本姓董。至君选公,以杨姓入仕,遂为董杨氏……”字样。这块碑记当是董杨同祖联宗最珍贵的见证物。泉州董杨联宗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这一典型文化现象值得人们去深入探讨。
斗拱繁复,令人目不暇接。
宗族之根 全球蔓延
如今的董杨大宗祠全称是“全球董杨大宗祠”,按照董杨联谊总会的说法,添加“全球”二字有海纳百川的寓意,而且港、澳、台及旅居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董杨族人,有一大部分是由闽南特别是泉州地区远播衍派而来的,故称“全球董杨大宗祠”名副其实。1935年,在泉州晋江曾坑的教育界名士、乡绅杨孙岱先生倡导下,晋江、南安、惠安、金门等地的族亲齐聚泉州市区中山路实发银楼,首创成立“泉州董杨联谊会”。据介绍,这是全球董杨童(童姓与董姓亦是联宗关系)宗亲恳亲大会的历史由来。至此,海内外的董杨童宗亲会在追溯其历史时,均称其为“抗战前始创于福建泉州”。泉州市董杨宗亲联谊总会数十年来继承并发扬董杨的祖德家风,促进海内外宗亲情感和文化交流,让宗族之根在全球蔓延。
泉州董杨联谊会创建人杨孙岱后来定居菲律宾,但他一直记挂着泉州董杨宗祠和联谊会,就在他定居菲律宾的第二年(1950年),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在他的推动下成立了。上世纪80年代,在旅菲诸多侨领的推动下,台湾全球董杨童宗亲会、马来西亚沙捞越董杨宗亲会等也相继成立。1995年起,由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和台湾全球董杨童宗亲总会联手发起了一年一度的全球董杨童宗亲恳亲大会,汇集全球宗亲参与。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两岸董杨,同根同源。董杨大宗祠是维系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团结两岸乡亲的重要纽带,也是推动两岸董杨族人敦亲睦谊交流合作的纽带。2013年10月,全球董杨童宗亲第十七届恳亲大会在泉州举行。来自台湾台北、高雄、台中、台南、新竹、宜兰、金门等地的14个董杨童宗亲社团220多位宗亲参加祭祖大典、泉州董杨大宗祠复建落成10周年、泉州市董杨联谊会创立80周年庆典等活动,此次台湾宗亲参加社团和人数创历届之最。
董杨大宗祠架起两岸宗亲往来的桥梁,增进了与台湾各地宗亲的感情,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据悉,今年第十九届全球董杨童宗亲恳亲大会将在泉州石狮举办,杨远芳表示,届时,泉州董杨大宗祠毫无疑问又将成为海内外宗亲寻根谒祖的“精神胜地”。
祖德颂让人读之回肠荡气
董杨数千年来“同根”“连气”。
《重修旧馆杨氏宗祠记》为清代杨浚所撰,是董杨同祖联宗珍贵的见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