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小记者用望远镜观察滩涂
林业、水利、环保都不能少
“我们人很少,又没有执法权,日常工作也只能盯住重点的。”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一名工作人员说,比如遇到破坏红树林的,他们也只能请林业公安处理。
目前,泉州市的湿地保护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也正在提升。“以泉州湾河口湿地做基地,进行生态监测和科技研究。”泉州市林业局野动站负责人介绍,例如“泉州湾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项目,已获得国家林业局的批准,将提升湿地和红树林的科研水平。
“晋江、洛阳江、九十九溪的河长会议,都筹备得差不多了。”泉州市水利局水政科负责人说,今年是泉州市推行河长制的第一年,泉州市领导都非常重视。
“按照方案,182公里长的晋江,共有4级监管体系。”上述负责人介绍,由泉州市一位市领导担任晋江河长,各相关县市的一位负责人担任辖区内的河段长,再对乡镇设河段长,村设专管员。
在任意一段河道,发现乱占乱建、乱排乱倒、乱采砂、乱截流等,都能点对点地找到人。“这种保护有细化要求,会在河道岸边建立公示牌,标明职责、水质目标和监督电话等,接受监督。
对于环保部门来说,管好水域污染,就是对湿地的重要保护。
“前年泉州市政府出台了三年行动方案,确定了整治7条溪,今年就要见成果。”泉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还将继续推行“小流域赛水质”,今年新增20条,试图从源头上保护好湿地。
她踩进滩涂里去现场教学
10多年前,李裕红还是一名硕士生时,就跟随一批专家,戴草帽,坐小船,在泉州河口湾做海岸植物的科考调查。她说,夕阳西下,桃花山脚下,鸟儿成群飞过连片的芦苇,那种景色一辈子都记得。这种景色,也是她奔走保护湿地的动力。
现在已是泉州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授的李裕红,日常教学中,还会寻找像石笋公园这样的湿地,带着学生去实地调研。穿雨鞋,走进滩涂,拨开咸水草,找找螃蟹,是她的现场课。一发现哪里的湿地生态遭破坏,她就立马找有关部门。媒体朋友找她采访湿地保护,她也总是滔滔不绝。
“我经常跟圈子里的朋友说,泉州有丰富、天然的湿地多样性研究环境,欢迎他们前来研究。”李裕红说,保护湿地是自己喜欢的事业,所以她总是热情饱满。
2013年,泉州湿地学会成立,李裕红是学会首任会长。那年夏天,她向泉州市科协提出拍摄的泉州湿地纪录片,还加入了闽南特色音乐等。这个纪录片也成了湿地保护的宣传片。
“湿地有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人们往往知道得不多。”李裕红说,生态系统是个整体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水源遭破坏,不仅是水的问题,还会涉及土壤、植物等问题,影响气候、空气。她希望有更多的人,为我们和后代的生存环境考虑,去爱护湿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