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市民建议,泉州可制定地方特色法律法规,加强对历史名城的保护、对闽南文化的传承。 【部门期待】 立法法修正案的通过,意味着泉州即将拥有盼了多年的地方立法权。此次下放的地方立法权,主要涉及城乡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三大领域。那么,作为这些领域的职能部门对此事有何看法?昨天记者采访市城乡规划局、市文广新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 市城乡规划局: 地方立法权可助力泉州环湾规划 市政协委员、市城乡规划局局长黄世清表示:“泉州拥有地方立法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黄世清称,泉州作为福建省设区市之一,经济实力强劲,但由于历史原因,一直没有地方立法权。而城市建设与管理涉及的问题千头万绪,虽然泉州有政府出台的实施条例,但缺乏法律支撑,“一旦实施起来,不仅力度不足,也无法一步到位”。 随着泉州城市向湾发展,目前泉州的城市规模已超过现有的行政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缺乏法律依托”。有了地方立法权后,在规划建设领域,泉州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出台针对跨行政区域的规划管理条例。“正在着手修编涉及发改、规划、环保等多个部门的‘多规合一’,意味着将环湾规划范围内的东西统一放到一张图纸里面。有了这个尚方宝剑,做起来也比较顺理成章。” 市文广新局: 立法权下放对文化保护是场及时雨 “立法法修正案的通过,对泉州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一场及时雨。”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称,泉州有了这个权力,可根据地方历史文化的情况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出宝阳称,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海丝遗迹众多,闽南建筑独特,涉台文物尤其珍贵。对于文物保护,“国字号”的大法,像《文物法》全国通用,但遇上一些地方特色的文物保护,却又有点宽泛。“地方立法权中限定的历史文化保护领域,对泉州尤其合适。” 出宝阳透露,接下来市文广新局将根据泉州地方历史文化的实际与特色,选取一些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立法项目,逐层申报。“像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类的)保护与传承的条例制定尤其紧迫,这方面涉及海丝文化、闽南传统建筑、涉台文物等多个方面。”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为地方立法设“五道防线” 新闻 延伸 在15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上,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赋予更多城市立法权并明确“税收法定”原则等。 立法法修改赋予地方更多立法权,这是否会使立法过多过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郑淑娜说,将为地方立法设“五道防线”,维护法制统一和权威。她说,第一道防线是赋予地方立法权的工作要“全面赋权、稳步推进”,而不是一下子全部放开;第二道防线是把地方立法权限限定在城乡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几类事项;第三道防线是不抵触原则,即制定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包括所在省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第四道防线,是设区的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要报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行;第五道防线是备案审查制度。 |
- 2014-08-26全国人大常委会首修立法法 6大亮点抢“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