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孤独制秤匠 苦寻传承人
2015-03-27 09:35:07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制秤是一件高精准的细致活,要求“斤斤计较”、毫厘必究。一杆看似构造简单的钉秤需要上百道工序,每一道都需要细致入微,并且是集木匠活、铁匠活和糊皮活于一身。

杨师傅的制秤工艺是祖传的,他的店里还有上百年的老杆秤。

“不识秤花,难以当家。”

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算起,木杆秤一直是古代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如今,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已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百工之首”的制秤手艺,或许将成绝唱。

在南安市洪濑镇六甲里,有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一张坑坑洼洼的桌子在发黄台灯的照射下,显得更加沧桑,一堆制秤的小配件和制秤工具散落在桌子旁,左右两边墙上挂着大小不一的木杆秤,秤盘随风摇晃,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

鬓角发白的店主人杨安福今年53岁。说起跟杆秤的渊源,杨师傅笑着说:“我们的制秤工艺是祖传的。我穿开裆裤时就在把玩杆秤,从小就帮父亲做,店里还存有上百年的老杆秤。” 杨师傅的父亲是有名的杆秤匠,人称“秤子庆”。上个世纪50年代,杨师傅到洪濑驻店制秤,铺子一直沿用着祖上传下来的字号“公益”。当时的“公益号”杆秤一直供不应求。

制秤是一件高精准的细致活,要求“斤斤计较”、毫厘必究。一杆看似构造简单的钉秤需要上百道工序,每一道都需要细致入微,并且是集木匠活、铁匠活和糊皮活于一身。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