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德化与敦煌缔结友好县市 联结海陆“丝路”重镇的泉州人

2015-03-27 11:00:57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联结海陆“丝路”重镇的泉州人

本月,德化与敦煌缔结友好县市,此事的起点是对一位清代敦煌清廉知县的追溯,他的家乡和归宿地都在泉州德化

苏履吉出任敦煌县令后,组织重建鸣沙书院,并亲撰碑文。苏履吉创修《敦煌县志》,为重塑敦煌文化打下了基础。步入德化双翰村,迎面就能望见闽南宫殿式宗祠建筑——苏氏祠堂“世德堂”。

本报讯 (记者 吴拏云 王金沛 通讯员 王双季 陈志明 苏歆悦 文/图)本月初,德化和敦煌刚刚签约缔结为友好县市,此事的最初“促成者”竟是一位已经故去100多年的古人。他的名字叫苏履吉,泉州德化人士,于清道光年间到敦煌任县令,备受当地民众景仰。

德化地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的最北端,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敦煌位于“陆上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的最西端,以石窟、壁画、彩塑等享誉全球。这两座间隔千山万水的城市,几十年来都在不断梳理与苏履吉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彼此的友谊,最终促成了这桩美事。

下周就是清明节了。德化不少苏氏宗亲正在筹备清明节期间前往清官苏履吉的故里——双翰村,祭扫苏履吉的陵墓,整理其文献资料。甘肃敦煌市下月中旬也将派人前来双翰村,寻访与苏履吉有关的遗迹,并收集与之相关的文史资料。

出生在德化县春美乡双翰村的苏履吉,曾于清道光年间(1824年—1831年)到敦煌任县令,史载其“七载四至、三知敦煌”。在任期间,苏履吉亲民爱民、评析冤狱、重修书院、乐育人才、创修县志、诗咏敦煌,被敦煌民众尊为“神君”、“生佛”,享有“官德流芳”之美誉。如今在敦煌博物馆内,存有大量与苏履吉相关的历史文物。而在敦煌东街小学,苏履吉撰写的《重修鸣沙书院碑记》和记载他重修鸣沙书院的文化墙,早就成了一道风景。

苏履吉历职边塞20余年。除敦煌外,他还在崇信、正宁、灵台、洮州等多地任过职。他在一首诗中警醒自己:“为民父母官,视民皆赤子。民亦具天良,动以父母比……”苏履吉一生恤民惠政,廉洁奉公。苏履吉离别洮州时,曾出现士民“出郭相送三十余里”、“跪列如堵墙”的动人场面。

曾任敦煌市政协副主席的姜德治先生在《县令苏履吉》一文中赞道:“苏履吉在敦煌任职时间长,所办实事多,为敦煌近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

苏履吉的不少诗歌展现了他对故乡山水、师友、亲人的思念。苏履吉是在转任广东佛山分府正堂时,卒于任上,“舆榇归葬”。现在我们在德化县春美乡,依旧能找到苏履吉出生地的旧址、双翰村苏氏祠堂“世德堂”、苏履吉祖厝“绵远堂”等遗迹,当然,还有那立于青岗之上的苏履吉之墓。

苏履吉虽已逝去170多年,但他的事迹依旧在史册中淙淙回响。德化和敦煌,“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中的两座重要城市,也从未忘却他。

《敦煌县志》木刻版至今犹存

□本报记者吴拏云 王金沛 通讯员王双季 陈志明 苏歆悦 文/图

历职边塞20多年的德化人

在历职边塞20多年间,他的足迹遍布甘肃,以及今青海、新疆部分地区。所到之处,恤民惠政、乐育人才、评析冤狱,事事亲为,鞠躬尽瘁,尤为陇西人民所竞颂。

春美乡位于泉州德化西部,距县城50多公里,这是一个群山起伏、丘陵遍布的地方。通往乡里的一条山路,曲曲折折,蜿蜒如蛇,就在这山路环绕之中隐有一洼盆地,这便是双翰古村了。古村秀美,水田如镜,四周涌动波涛般的山岚,一条明清古驿道却安静地穿村而过。时光在这,行走得悄不留声。

苏履吉,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生于德化双翰村,乳名发祥,字其旋,号九斋。6岁时,苏履吉入塾启蒙。他自幼好学,工于诗词。19岁补博士弟子员,22岁补廪。26岁重赴省城鳌峰书院攻读,因丧父归里;嘉庆十二年(1807年)在家乡双翰之登第堂、扳龙斋开设教馆。嘉庆十八年,苏履吉登拔萃科(称拔贡、贡生),翌年6月参加在京城举行的礼闱(会试)、保和殿复试(廷试),名列二甲第一,入选以知县用,签分甘肃。此时的苏履吉已经35岁,人皆称之“大器晚成”。嘉庆二十年,苏履吉赴任,初莅庆阳,先后调崇信、正宁、灵台、洮州,“弭节皋兰,摄篆漳津,三知敦煌,委署贵德司马,升安西直隶州正堂,署哈嘧府正堂”。

如今,一步入双翰村中,迎面就能望见一座气势非凡的闽南宫殿式宗祠建筑——苏氏祠堂“世德堂”。这座祠堂始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大厅之上高悬有“奉天诰命”、“奉天敕令”、“翰林”、“文魁”等诸多匾额,其中之一正是苏履吉上任甘肃崇信知县时受赐的“皇天诰命”匾。苏履吉的高祖苏周天、曾祖苏玉宾、父亲苏昭许都是太学生,其可谓出身书香世家。“双翰村有‘五古’景点,即古厝世德堂、古桥广济桥、古庙福德宫、双翰古街和古杉树。这些景点大多留下过苏履吉的身影,不少地方还留有他的诗句。”德化春美乡党委书记洪忠建告诉我们。在苏履吉的祖厝“绵远堂”中,我们发现了苏履吉所题诗句:“入庙当思血脉传,云礽事业看绵长。情深合族和为贵,训重宜家忍最先。”村中古庙福德宫的大门柱联“尊是侯王亲是祖,福宜孙子德宜民”,据说也是出自苏履吉之手。为家乡的许多建筑物题字,恰恰说明了苏履吉对故土的眷念之情。

大约在1834年,苏履吉的祖母辞世,他返乡服丧。服丧期满后,苏履吉转任佛山分府正堂,不料卒于任上,后归葬在双翰村内。现在,苏履吉以及其祖母、父母、妹妹的墓都还留于村中,每年都有苏氏族亲前往凭吊。“遗憾的是,苏履吉的直系后代后来迁居至广东,”双翰苏氏宗亲会会长苏兴湧说道,“时日一久,竟杳无音讯。”

在敦煌,记载重修鸣沙书院的文化墙,早就成了一道风景。

三任敦煌知县,兴文育才

曾任敦煌市政协副主席的姜德治先生撰文指出,苏履吉是对敦煌近代教育文化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人物,他在敦煌任职时间长,所办实事多,为敦煌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

敦煌位于甘肃省最西端,地处新疆、青海、甘肃三省(区)交界处,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重镇。在敦煌博物馆内,“敦煌县清代历任县官表”上写着:“苏履吉 福建德化县 拔贡 道光四年”等字样。苏履吉分别于道光四年(1824年)、道光六年(1826年)和道光十年(1830年),三任敦煌知县。

在苏履吉之前的百年内,敦煌先后有20多位县令,他们之中也不乏重视发展文化教育的县令,如曾希孔、彭以懋、朱凤翔等。但也许是由于经济状况所限,成效都不太明显。苏履吉到任后,沿用他在陇东各县重教、育才、兴文的做法,使敦煌的文化教育获得全面振兴。

在敦煌东街小学,我们见到了苏履吉撰写的《重修鸣沙书院碑记》和记载他重修鸣沙书院的文化墙,这些文字都很平实,但文字背后的故事却让人愈觉温暖。东街小学前身即为鸣沙书院。敦煌旧有鸣沙书院,但因年久失修,校舍颓圮。苏履吉出任敦煌县令后,添借库钱,于道光六年(1826年)组织重建鸣沙书院,两年后竣工。苏履吉撰文《重修鸣沙书院碑记》详述了此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鸣沙书院从清道光年间起,至民国,一直是敦煌的最高学府,为敦煌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材。

苏履吉曾为敦煌赋诗,这些诗篇至今仍在民众间口口传诵。

创修《敦煌县志》,留存宝贵史料

苏履吉创修《敦煌县志》,这是清雍正年间移民敦煌设县以来的第一本方志,具有开创性,留存了不少宝贵史料,为重塑敦煌文化打下了基础。

苏履吉“善政善教,深入人心”,“凡有利于民生国计者,孜孜以图,真有继日待旦之勤”。在他担任知县以来,敦煌文风得到很大改变。此后在咸丰、同治和光绪年间,敦煌的读书人不断获得金榜题名,他们对苏履吉的感激之心,不言而喻。后人因此赞苏履吉“文翁化蜀,文公治潮”,并称之为“风雅吏”。据史料记载,苏履吉在办案时,还主张“慎狱慎刑”,办事唯求公正,刑罚唯秉科律,为官风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

道光十年(1830年),苏履吉委托曾诚深入考察古代典籍,广泛搜集各类资料,参考《沙州卫志》,创修《敦煌县志》。道光十一年(1831),《敦煌县志》撰成刊印。这本书共4万余字,全书共分图考志、地理志、建置志、官师志、人物志、艺文志、杂类志7卷。它是敦煌学兴起之前,在敦煌的土壤中露出的一棵文化绿芽。

更令人钦佩的是,《敦煌县志》稿竣后,苏履吉还捐出了自己的养廉银作为雕版费用,使此志刊行于世。十分庆幸,当年的378块县志雕版至今犹存,这些都是苏履吉功绩的见证物。

苏履吉祖厝上还留有他的诗篇

宦况任升沉,清守惟自励

“西界阳关与玉关,于阗古道迹犹存。曾看定远成功返,已遣匈奴绝塞奔。此日歌传三迭曲,当年地纪万军屯。一方雄控今何苦,几度春风许等论。”——苏履吉《两关遗迹》

敦煌是历史文化名城,古代吟咏敦煌的诗句,数以千万计。苏履吉长期做敦煌县令,稔熟敦煌风物人情,他吟咏敦煌的诗,别有一番风味。两关遗迹、千佛灵岩、危峰东峙、党水北流、月泉晓彻、古城晚眺、绣壤春耕、沙岭晴鸣,这些是苏履吉为“敦煌八景”所取的名。每一景,苏履吉都为其赋诗一首,这些诗篇至今仍在民众间口口传诵。

苏履吉淡泊名利,为官清廉。他曾为自己的人生作了一个小结,“宦况任升沉,清守惟自励。终属山林人,功名身外事”。洁身自好的形象,跃然纸上。无论在家乡攻读诗书、担任塾师,还是在边塞历仕,苏履吉一家人都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领取的俸银除安排家用、孝敬长辈外,全捐助给了地方文教发展事业,“俭朴行其素,贫穷任所安。高堂春昼永,菽水足承欢”,这正是苏履吉不为贫苦所困、怡然自得的写照。

赴陇为官之后,苏履吉不敢或忘家乡族中长辈的支持和叮嘱,他在诗文《怀族中诸祖伯叔》中如此写道,“为借行资就道难,多蒙赠我上长安。马蹄春色劳鞭策,鹏翮秋风振羽翰。敢道宦途将利达,犹怜家计本贫寒。幸今无负诸公望,尚冀教余作好官。”说到做到!苏履吉尽其一生当了个好官,当了个清官。既没有辜负德化家乡的期待,也没有愧对敦煌人民的爱戴。而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如果能感受到与他灵魂之间的共振的话,或许,便有一番领悟。

苏履吉祖厝绵远堂

古桥广济桥、双翰古街等景点大多留下过苏履吉的身影。

双翰村里,一条明清古驿道安静地穿村而过。

苏履吉之墓立于青岗之上,每年都有苏氏族亲前往拜祭。

村中古庙福德宫的大门柱联据说也是出自苏履吉之手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