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 重走海丝路
东南网3月31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丽娟 陈晓婷 花蕾 谢明飞 编 辑 杨炯 陈世国 陈秀洪 视 觉 肖美瑞 叶炎平)泉州,海丝起点城市,一个产生梦想的地方。她的荣光,成就了无数航海人的勇敢。
1330年,在郑和的船队第一次下西洋前75年,一个叫做汪大渊的20岁小伙子,就从泉州开启了他的海上丝路之旅。他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游历非洲、抵达大西洋的中国人。在民间,人们对他知之不多。但厦大历史系教授庄景辉的评价是,泉州应该为他立一座雕像。
从泉州出发的汪大渊,从泉州出发的郑和,他们一边被“涨海声中万国商”激励,也同时激烈着更多人的海丝梦想。
1982年,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杨恩璞,就是其中的一位。
33年前,杨恩璞就筹备拍下一部反映海丝的纪录片。他和两名助手,背着老式电影摄影机和冷藏胶卷的大冰箱,乘坐货轮,踏上了冒险之旅。他用了3年时间,最终拍成了78分钟的《海上丝绸之路》。
杨恩璞,也被称为“现代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践行者”。
30年过去,杨恩璞已是76岁的老人家了。昨天面对镜头,老人家仍不忘拳拳初心。
他打算,再次出发,再拍一部海丝纪录片。2013年,“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正式被提出,他的这个念头也越来越强烈了。
他计划,今年上半年就启程,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路线采风,采用摄影、摄像、文字三种手段,花两年来重拍《海上丝绸之路》。
这一次,我们期望更多。3月28日,国家三部委发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福建是核心区。因此,我们期望看到更多海丝各国风土人文、航海遗迹等,也期望让海丝各国更了解泉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