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百崎回族乡内,始建于明代,在清代和民国期间又有重建,建筑崇宏壮观、装饰独特;600多年来,百崎郭氏英才辈出,留下不少传奇事迹
人文荟萃的百崎郭氏家庙
百崎郭氏家庙世称“宣慰府”
【核心提示】
百崎郭氏家庙位于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内,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后世又经多次重建,至今留有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百崎回族乡在历史上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这里诞生过钦赐捕盗官郭谏平、中国海军造船业“第一技师”之称的郭水法、泉州华侨史上捐资助学第一人的归侨郭用锡、大湖战役中率部杀敌壮烈牺牲的抗日英雄郭志雄等诸多名人……百崎回族乡内依然保存着大量的伊斯兰文物古迹,常年吸引着中外学者文人来此参观、研究。
□本报记者 吴拏云 戴涵琦 通讯员 顽石 文/图
构筑典丽的古祠
泉州湾入海口的南端,有古港名唤“秀涂”。秀涂港碧波万顷,与石狮蚶江、祥芝隔海相望,扼泉州湾之咽喉,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在秀涂港周边依海为生的居民中,有不少是回族的郭氏,而他们聚居之所,便是现今闻名遐迩的福建省唯一的回族自治乡百崎(旧称“百奇”)回族乡。
踏入百崎回族乡,在深幽的小巷中穿行,迎面突然耸立出一座构筑典丽、崇宏壮观、凸显明代建筑风格的古祠——郭氏家庙。这座家庙为闽南皇宫式木石结构建筑,其屋脊离地达9米,高峻宽广。郭氏家庙始建于明朝宣德七年(1433年),据说之前百崎回族的先祖郭仲远曾在此地搭寮养鸭,母鸭所下之蛋均为双蛋黄,由是鸭群繁殖极快,收入颇丰,家道日殷,建祠时遂择址于这块“风水宝地”。家庙初建时为三间张式大厝,后于清朝乾隆年间重修时再向两侧拓展成为五间张。巍巍乎揽山川之胜概,济济焉毓人文于荟萃,素有“东北凤麟钟甲第,西南龙马壮江山”之雅称。
迨及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遭火灾,郭氏家庙毁于一旦。先后于宣统年间及民国初期两度重建,得以恢复原貌。1992年被惠安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据史学界考证,现存的厅前木柱础石,中间两礅雕有简洁明快的方框图案乃明代风格,而两侧阳雕动物图案的则为清代风格,这对百崎郭氏家庙建筑沿革是个有力的佐证。而在家庙中庭的左侧墙上,嵌有“百奇郭氏家庙重修记”碑刻,特殊的是,在上端还有阿拉伯文字样,充分展示了这座家庙与众不同的来历。
“百奇郭氏家庙重修记”碑刻上端有阿拉伯文字样,充分展示了这座家庙与众不同的来历。
“分水石”寓意 脉旺流长
百崎郭氏家庙世称“宣慰府”,现正厅前上方尚悬挂着一块题有“宣慰府”的匾额,此乃缘于其入泉始祖郭德广主政宣慰使司而得名,故族人也称郭德广为“宣慰公”。百崎回族人的先祖乃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定居于杭州富阳的郭家村。据《百奇郭氏族谱序》介绍,这一族经数代繁衍至郭德广,“元季宣差微禄,奉命督糈来泉供应,于是时干戈扰攘,弗克还朝,即纳室于泉,卜居行春门外,后改迁法石,依例占籍”。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郭德广的次孙郭仲远携妻儿由法石迁徙至惠安,“择于惠邑海滨百奇山下筑室居焉。”其后,安居乐业,生息繁衍。现如今,郭氏家庙围墙大门镌勒“支分法石源流远,地卜奇山甲第兴”的阴雕楹联,正好点明了百崎回族人的渊出。当年,因罹于元朝“反色目”的排外风波,作为混血后裔的郭德广遂附胄于汾阳郭氏望族,以求生存的空间及仕途上的发展。家庙中尚题有这样一副楹联:“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三阳开泰,原晋水分法水聚奇水万水朝宗。”
距家庙围墙60余步之西南隅,迄今尚存“午门”遗迹,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门前两侧竖立着花岗岩石礅,上面雕有云月图案。宗祠砖埕围墙之西侧水沟涵口处置有一盘形“分水石”,寓意宗支派衍,脉旺流长,且寄望远支族裔溯本追源,万水朝宗。去祠宇一里之遥,码头石崖上从前有石塔一座,据传旨在为宗祠锁龙而造,惜毁于上世纪70年代。
郭氏家族英才辈出,名人匾额高悬于家庙内。
英才辈出的百崎回族乡
与刺桐港为邻择海而居的百崎郭氏,秉承先祖驾驭风涛、航海渔商的特长,如鱼得水,近海捕捞或远航重洋都有过他们的身影。据传,明代永乐年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路过泉州招募水手,就曾有不少百崎郭氏族人随其扬帆远航,共谱中国航海史的又一宏伟篇章。
百崎回族乡在历史上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有百崎回族的始祖郭仲远,既是一位辛勤创业的开拓者,又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仁慈长者,对百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钦赐捕盗官郭谏平,“善墨菊,有武略”,于明朝成化年间御寇有功,“有司上功给冠带”,《闽书》《泉州府志》《惠安县志》均有记载;有复兴伊斯兰教的中坚人物郭宏隆,于清朝康熙年间携眷迁入泉州,以研修教义、宏扬教规,拯救了濒临消逝的百崎伊斯兰教;有“勤修武艺”、“屡拔帜冠军”的中式武举人郭拔萃,于乾隆年间先“挂标厦门”,后“授台湾安平左营左厅”,其间曾倡导重修灵山圣墓,现有碑为志,其为保卫祖国海疆及保护伊斯兰文物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有“遵例急公”“踊跃输助”建造惠安文峰书院的后海村归侨郭用锡,道光十五年(1835)清宣宗曾降诏书,“敕封修职郎,德配为孺人,舆论荣之”,成为泉州华侨史上捐资助学的第一人;有回族抗日英雄郭志雄副团长,在1941年福州大湖战役中全歼日寇晋町部队、击毙敌联队长,自己也壮烈殉职,为保卫八闽立下了赫赫战功……属于这些名人的不少匾额,如今还高悬于郭氏家庙内,供往来之人瞻仰。
近些年来,中国不断强化海军建设,打造海上雄师。而在近代历史上,有中国海军造船业“第一技师”之称的郭水法,正是百崎郭氏之族人。据百崎回族乡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郭廷玺介绍:郭水法,回族,出生于百崎回族乡里春村。据《惠安风土志》记载,郭水法自幼“伶仃孤苦,在船上卖糕饼,那时有英轮停泊秀涂港,他上轮船做生意,被带至英国,养育于孤儿院”。稍长后,郭水法被送往英国造船厂当学徒。他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斯时做到船厂的技师,可以驾轻就熟”。回国后,郭水法随即排除了“扬武号”的故障,被清政府封赐“蓝顶花翎”顶戴,后来又获旨“负责创办高昌庙造船所”(即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成为中国海军造船业的“第一技师”。郭水法在上海又自行发展航务公司,因技术力量雄厚且经营有方,遂成富甲一方之大户,在当时的上海市湖北路建造有大片的宅第。宅第前曾立一石碑镌刻“郭家宅”三字。此后,这里居住者大多为闽籍人士。而今郭水法的后裔有的仍在上海居住,有的则移居日本。
家庙装饰典雅
古迹遍布的神奇之地
百崎回族自肇基泉州一隅以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在百崎回族乡内仍保存着大量的伊斯兰文物古迹。除郭氏家庙外,还有始祖郭仲远夫妇陵园及里春二至五世墓群,均为伊斯兰教风格的祭坛式墓座与汉式墓围,“体现了中阿文化的交流和我国回汉民族的融洽”。除此之外,还有迎候三保太监郑和驾临百崎的接官亭,石亭内外16根石柱的础位组成了一个“回”字形结构;有郑和带兵协助修筑的“郑和堤”;以及音楼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和三处清真寺遗迹。这些文物古迹常年吸引着中外学者文人来此参观、研究。
百崎回族乡景秀物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优秀的人文条件,增强了整个乡的知名度与吸引力。百崎回族人民勤于探索、勇于开拓,如今在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都有相当规模的郭氏移民后裔,而那些来自于百崎的传奇故事,也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传播、延续。
木柱础石阳雕方框图案
大殿前的柱联极具特色
家庙大殿上的匾额
精美木雕
郭氏家庙宏伟壮观
当年回民迎候郑和的接官亭是重要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