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寻访马甲泉榕古道遗迹
2015-04-10 09:40:43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不久前,泉州洛江区马甲镇内的一段古道被发现,文史工作者们经研究后认为,这段古道即为历史上的泉榕古道的一部分。

古道蜿蜒数里,至今青石豁亮;途中古桥不少,村里人说以前有桥必有亭,惜今亭多湮没;道上尚存古代贞义坊和罕见共祀三女神的顺济宫各一座,且这些建筑与杜应楚、杜中士、陈瑞山等泉州名人颇有渊源,历史文化价值不菲

马甲泉榕古道访胜探幽

“驼背桥”历史久远,整座桥几乎全被藤萝缠绕,桥下溪水潺流,维叶萋萋。

核心提示

不久前,泉州洛江区马甲镇内的一段古道被发现,文史工作者们经研究后认为,这段古道即为历史上的泉榕古道的一部分。日前,记者随泉州学研究所教授林少川、泉州市文管所研究员黄真真一同前往马甲镇寻访古道遗迹,结果惊喜发现,这里岗阜连络,藏烟泄云,乡村中不单有古道,还有古桥、古牌坊、古宫庙、古驿站遗址等,有内涵的历史文化景观千百年来相为呼噏(xī),印证辉煌。

本报记者 吴拏云 戴涵琦 文/图

宋代的凤池桥桥碑尚存

村中古道蜿蜒北上

《泉州鲤城军事志》一书中对泉州古代通省城福州转京都之驿道曾有这样的记载:“北宋,今泉州市洛江区洛阳桥建成前,从城北出朝天门,由白虹山左脉至仙游达福州。洛阳桥建成后,改道从东出仁风门,过该桥至惠安县锦田驿,经仙游枫亭驿、莆田莆阳驿、福清宏路驿至福州三山驿,再经建州(今建瓯)仙霞岭入浙江省赴京都。”据悉,在洛阳桥未建成前,泉州的通省陆路就被唤为“泉榕古道”。据《清源山志》载,“朋山岭隔,位于清源山之北,山势自双阳山逶迤而来”。而从双阳山再向北行进,即可依次进入河市、马甲,再左转白虹山到仙游、永泰,然后可抵福州。清·道光《晋江县志》有文称:“其南尤陡绝,势如隔限前后,故曰‘朋山岭隔’。古洛阳未桥时,避险者从此到白虹山,左入仙游以通省会。”

贞义古牌坊是为弘扬贞义孝道而立

日前,在马甲镇蔡内村的杜旋归、杜丕量、杜建设、杜勇文等几位先生的指引下,泉州学研究所教授林少川、泉州市文管所研究员黄真真与记者一道,在马甲几个村落间发现了数段古道。这几段古道大多由积淀着历史痕迹的青石条砌成,幽古之气弥漫。时而蜿蜒迂回,时而又为阡陌阻隔,古道虽长,但绝非绵延不断,有些只有几十米,甚至十几米,有些则长达数百米。“这些就是泉榕古道了,也是泉州古官道的一部分,古时读书人进京赶考就是从这去福州,再转赴京城的。”杜丕量告诉我们,“旧时,泉榕古道曾是繁忙的交通要道,各地集散的货物,大多也经此陆路运往福州。”有意思的是,在近代,这些古道又有了新的称呼——“过番路”。据附近村民介绍,清末民初,马甲、罗溪、虹山、仙游等地都有不少人下南洋(俗称“过番”),动身去海边坐船时,这些人往往要途经这古道,返乡时亦如是,遂有此称呼。在泉榕古道上,我们还发现几处古驿站的遗址,有类似歇脚亭、风雨亭的建筑残骸,虽仅余颓垣断壁,但依稀还可浮想当年古道上接踵摩肩的繁华故景。

林少川感慨地说,这条“泉榕古道”还真能与泉州海上丝路联系在一起呢!洛阳桥未建成之前,从泉州出发,因洛阳江阻隔,只好由朋山岭过双阳、河市、马甲经仙游北上福州。而后随着宋代海上丝路的发展,泉州于1059年建成洛阳桥,这才适应了当时“涨海声中万国商”、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发展的需要。而今留下这一段古道,恰恰见证了泉州海丝之路的发展历史。同时,现存于这条古道边的宋代“顺济宫”(妈祖庙),也是海丝遗址的实物佐证呢!因为众所周知,妈祖是海上女神,“海丝”保护神嘛。 还有,这段马甲古道也叫“过番路”,而双阳有段古道又名“海客路”,顾名思义,都是“华侨路” ,都见证了海上丝路。

泉榕古道四周风景优美

泉州御史曾为贞义坊题字

节坊是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物,是为旌表善行或功绩而立的。它既是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一种物化载体,也是能令人思古怀幽的非凡建筑。就在这泉榕古道上,我们遇见了一座恢宏华美的节坊建筑——贞义坊。

据杜旋归介绍,这座贞义坊是为纪念当地的杜氏贞义祖姑——杜晦所建的。杜晦生于明正统10年(1445年),她为照顾家庭,终身未嫁,含辛茹苦地把弟弟杜华以及弟弟的儿子杜公式拉扯成人(杜华英年早逝),为当地“凤栖杜氏”一脉留住了香火,被誉“守贞全孝”。据现有史料文献介绍,贞义祖姑的五世孙侄杜应楚,在任户部主事时,曾请同年解元李光缙为她撰写《贞义姑传》;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泉州知府杜昌丁,特为祖姑奉“守贞全孝”华匾;清道光十四年(1835年),杜氏后人翰林御使杜中士(也称杜蕉林),奉旨为祖姑建节坊,更得道光皇帝亲谥“贞孝”二字,遂立牌坊于泉榕古道后梧段上。《凤栖杜氏族谱》上载曰:“道光十四年,公(杜中士)以祖姑守贞不字,两代扶孤之事迹上奏天子,下联公卿,合朝赞叹。圣旨许立坊旌。公奉旨择于泉榕古道后梧段建‘贞义坊’,供世人代代瞻仰褒扬。”

凤池桥桥身用青石砌得十分齐整

如今在那贞义坊上,我们依然能见到那块道光皇帝御赐的圣旨牌,石柱上的鱼、狮、龙、麒麟等雕刻清晰可见。黄真真认为,这贞义古牌坊是为弘扬贞义孝道而立,承载民族传统道德精神,而且保存较好,具有不俗的人文历史价值。在牌坊附近,还有贞义坊碑记,以及贞义祠。

杜中士在清代曾任山西道监察御史、陕西道监察御史、云南道监察御史等职,为官清廉、敢言直谏,与陈庆镛、黄宗汉并称为“泉州三御史”。据蔡内村村民介绍,杜中士在为贞义祖姑设立贞义坊后,还曾力邀陈庆镛、黄宗汉一齐来为祖姑赋诗撰文,予以褒奖。贞义祠有对柱联亦是杜中士亲笔所题。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据林少川介绍说,这位杜中士还与锡兰王子后裔在泉州有一段历史渊源呢!明朝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出使中国时,因锡兰发生政变,王子只好滞留泉州,并取世利巴交喇惹的第一个字“世”字为姓,留居泉州。当传到锡兰王子第15世的世振治时,恰在清道光年间。这位世振治因陪表弟杜中士(时任杭州督粮道)由杭州回泉州途中,被“洋贼剥抢一空”,于是东渡台湾彰化,从此,锡兰王子“世家”的一个分支便留在台湾。后来,台湾的锡兰王子后裔还来泉州与“锡兰公主”许世吟娥“认亲”呢!由此续写了一段锡兰王子后裔见证泉州海上丝路的佳话。

蔡内顺济宫内奉祀三女神

藤萝缠绕的“驼背桥”

“在这泉榕古道上,还有众多古桥,值得一观。”听杜建设这么一说,大家不禁兴奋起来,赶忙前去探访这些古桥。

在坑边村,我们见到一座“五板桥”。这座“五板桥”离田埂很近,由大青石铺就,下通溪流,看上去古朴至极。不远处也有小段泉榕古道。村民猜测古桥原为五块大石筑就,故有此名,不过如今只能见着四条长条石。“这是一座单墩双孔的古桥,非常结实。”黄真真解释道。

在几里地外,我们又找到另外一座“驼背桥”。这座桥看上去历史更加久远,它是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垒成的拱桥。整座桥几乎全被藤萝缠绕,桥下溪水潺流,维叶萋萋。附近村民表示,这座桥估计建于宋代,但具体年份已无从知晓。它的前后,同样也连接着泉榕古道。而桥下之水,据说来源于附近的“溪沙河”。

“村里还收藏着一块古代的‘凤池桥’桥碑。”杜建设说道。我们找来这块桥碑,细细察看,发现桥碑正中楷书“凤池桥”三个大字,上款有“都劝首钟舍吴十三娘募缘创造”字样,下款为“旨咸淳七年辛末岁正月吉日立”,因为桥碑下略有断裂,尚不知是否有缺字。整块碑高94厘米,宽55厘米,厚达11厘米。宋咸淳七年是1271年,迄今已有744年。凤池桥是否安好?答案是肯定的。在杜建设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这座古桥,它如今藏身于一堤坝下,枯枝覆其上,几乎见不到桥面,仅能从垒砌齐整的桥身看出这是座拱桥。“凤池桥不在泉榕古道上,但离古道不远。听村里长辈们说,‘驼背桥’比凤池桥还要早出现,可以推知‘驼背桥’应是宋代之前的古桥,也是村里最古老的桥梁。”

除了“五板桥”、“驼背桥”外,据村里人透露,在另外一边的村子里还有一座古桥,也是相当有历史的。而且,这些古桥的边上旧时都有亭子,只是现在亭子大多湮没了。在向北去的罗溪、虹山一带,也还有类似的古桥。

宫内还保留着一块古代的木质签诗牌

奉祀三女神的古老宫庙

蔡内村还有一独特宫宇,名唤“蔡内顺济宫”。宫庙坐落在泉榕古道旁,依山而建,庄严恢弘。说它独特,是因为它一口气主祀了三尊女神:大妈天上圣母林默娘、二妈顺天圣母陈靖姑、三妈衍圣崇福夫人苏姑。宫内也有联对歌颂三位女神,如“自宋迄清数百年馨名益著 由莆及晋四六都人物安康”指的是妈祖林默娘;“玉尘扫妖象 直如执剑斩蛇 古田陈后;铜符清海路 何异用兵退敌 紫帽苏姑”则分指陈靖姑、苏姑。一座宫庙同时供奉三尊女神,在泉州极为罕见。实际上,除了三女神外,宫庙还奉祀着舍人爷、总管爷等神灵。

据蔡内村八旬老翁杜祥鹏回忆称,村里人代代相传,蔡内顺济宫始建于宋末,迄今已逾700年,宫址最初就在泉榕古道边,是泉州内陆山区最早的一座顺济宫。蔡内顺济宫几经翻修,现已焕然一新。大门嵌有“顺济宫”匾额,两侧雕刻“顺天主宰,济世安康”字样。据介绍,明嘉靖年间南安五都麻坑进士、七省巡案陈瑞山曾于1531年在蔡内顺济宫立旗杆、树碑,如今碑座仍在。杜中士也曾在道光年间为蔡内顺济宫亲撰签诗。现在宫内还保留着一块古代的木质签诗牌,上面写有27首顺济宫签文,木牌已有100多年历史。黄真真认为,泉榕古道以前交通便利,又是古代重要驿道,所以各种信仰文化可能在此汇聚、融合,于是才出现奉祀三女神的蔡内顺济宫。泉州是多元文化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多种信仰在蔡内顺济宫内和谐相处,或许正是文都泉州传统特质的一种展现。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