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大桥”桥名有深意
■选用蔡襄体:蔡襄书法端庄大气;体现大桥与洛阳桥关联,古今结合
■无“跨海”二字:考虑地方习俗及行车视线;更简洁大方,容易记住
“泉州湾大桥”这五个字为何集字选用蔡襄字体?最终确定的桥名为何少了“跨海”两个字?桥名牌安放在什么位置,到底有何讲究?
记者联系上曾参与“泉州湾大桥”桥名命名过程的几位专家学者,包括华侨大学建筑设计院常务副院长、总工程师苏世灼,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申晓辉,泉州市公路局总设计师林发金等,请他们讲述桥名诞生记。
□早报记者 林福龙 李波玲/文 王柏峰/图
字体为何选用蔡襄体?
苏世灼,华侨大学建筑设计院常务副院长、总工程师,他是以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参与此次桥名研讨会。“桥名最终采用蔡襄字体,是经过充分慎重考虑的。”他说,修建于北宋年间的洛阳桥,是中国首座海港梁式石桥,在世界桥梁建造史地位特殊,“它不仅仅是泉州人的宝贵财富,更是名扬全球。”当时,作为泉州知府的蔡襄曾主持过大桥的修造,“泉州跨海大桥的桥名,选用这位人物的字体作为桥名,既体现了古今结合,也是对先人造桥技术的传承,非常有意义。”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申晓辉称,蔡襄既是宋朝大书法家,同时也是修建洛阳桥的重要人物,还是地方行政长官,“多重特殊身份背景下,找他的字体来用在这座现代化的大桥上,最为适合不过了。”
“在古代,当时的造桥工程规模是很巨大的。”专家组成员之一,泉州市公路局总工程师林发金介绍,因为蔡襄与泉州渊源颇深,大家一致推崇选择蔡襄的字体,并没有产生太多歧义。而且,以后向外地友人介绍泉州湾大桥时就可以一同介绍洛阳桥,让新桥与旧桥相连接,又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蔡襄的书法主要学习王羲之、颜真卿和柳公权,在当时即被欧阳修、苏轼等人推为“本朝第一”。林发金说,选择蔡襄字体,还因为其楷书端庄、大气、浑厚,衬得起泉州湾大桥的宏伟气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