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堂号:根亲文化永难舍
2015-05-15 10:13:44 来源: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漫步泉州的大街小巷,偶一抬头,你或许就会看到在那肃穆的宗祠建筑廊下,高挑而出的灯笼上写着诸如“某某衍派”、“某某传芳”之类的字样,有的还刻于门匾之上,金字溢辉。

一个姓氏发源于何地,堂号和堂联往往是最为有力、最为直接的证据。图为晋江五店市的古建筑。

□总策划:陈庆宗

□策划:叶燕民 林耀平 郭培明

□执行:本报记者 吴拏云 王金沛/文 戴涵琦 陈小阳/图(署名图片除外)

提倡嘉言懿行 牢记先祖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温、良、恭、俭、让的处世风范,实际上,各姓氏的堂号中也有众多提倡嘉言懿行的名称,它们敦促着后世子孙牢记先祖的美德,并将之发扬光大。

据泉州董杨大宗祠委员会主任杨远芳介绍,泉州杨氏有“四知”一号,此堂号缘于东汉人杨震。据史书记载,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震,为官清正,不搞以权谋私,且博览好学,人称“关西孔子”。某日,杨震去东莱赴任太守,途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为讨好上司,怀揣金银,深夜偷偷前来送给杨震。杨震坚辞不受。王密说:“您老就请收下吧,反正深更半夜没人知道。”杨震严肃地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快拿回去!”王密自讨没趣,怏怏而回。为了纪念杨震的清正德操,杨氏遂以“四知”作为堂号,代代相传。

泉州吴氏大宗祠有“至德”堂号,那么这一堂号又是怎么来的呢?吴氏大宗祠秘书长吴瑞骋称,此号出于吴姓始祖——周太王之子泰伯,当年,泰伯三让天下,将王位让给幼弟季历,转至江南开荒辟野,其高尚德行万世敬仰,孔子读史时说:“泰伯三以让天下,乃至德第一人。”吴氏“至德流芳”,就是要将这“三让精神”流传后裔。

刘氏“五忠堂”是以祖先名号为堂号。宋朝时期,福建建州、建阳刘氏一门忠烈,有5人逝世后被朝廷赐谥为“忠”,世人称之为“刘氏五忠”(建阳五夫里的忠显公刘韐、忠定公刘子羽、忠肃公刘珙,建州麻沙里的忠简公刘颌、忠烈公刘纯)。后人为了纪念刘氏祖先这一光荣的历史,鼓励族人精忠报国,就以“五忠堂”为堂号。

闽南一带的张姓有不少以“百忍”作为堂号。宗祠门口常见题写着“百忍传家”、“百忍传芳”。溯其源,可在《旧唐书》中找到记载: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张公艺是汉相张良26世孙,活了99岁,经历了北齐、北周、隋、唐四个朝代。他自幼正德修身,礼让齐家。张氏大家庭里父慈子孝,兄友弟和,九代同居,合家竟有900人之多,每天鸣鼓召集家人一起吃饭。张公艺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告谕家人后代“当忍则忍,忍者有益。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妻不忍多争竞”。张公艺的“忍”,是提倡理智,注重修养,掌控情绪。唐高宗李治有次路过郓州,亲自造访他家,问其义由。张公艺请人拿来纸和笔,只书写了百余“忍”字作答。高宗为之感佩,赐他缣帛加以表彰。张公艺德高望重,家教有方。后人依据张公艺的“百忍”家规,作《张公·百忍歌》为家训,世代相传。

像这样激励后世明德明理的堂号还有许多,这些堂号对于我们今天修身养性,报效祖国,建立和谐家庭不无现实参考意义。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