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安溪湖头镇李光地:生前报效国家 身后家训传世

2015-05-21 08:52:52 刘益清 林剑波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李光地:生前报效国家 身后家训传世

新衙大厝鸟瞰

东南网5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林剑波 通讯员 张晓斌 文/图)近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泉州安溪县湖头镇的李光地故居。在新衙大厝里,几株怒放的盆栽三角梅,与一旁的茶花树、铁树相互辉映,令人赏心悦目。新衙大厝占地5亩,建筑面积3120平方米,是一座五进五开间的合院式“皇宫起”。

李光地故居地处湖头镇中山街附近,由住宅、祠堂等若干部分组成,包括旧衙、新衙、贤良祠和问房大厝。其中,问房大厝是李光地二伯父李日燝的居所。2013年,李光地宅与祠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李光地相关历史和文化的实物资料。

为官48年 事业功勋昭日月

据湖头镇文管办主任李清黎介绍,李光地天资聪颖,于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进士,殿试排名第五,不久后任职翰林院编修,从此开启了仕宦生涯,最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等同于相国,人称“安溪李相国”。

李光地在朝为官近50年,几经沉浮,在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宝岛台湾、治理河患等方面卓有贡献,康熙皇帝称赞说:“大臣中每事为我家计万世者,独此一老臣耳!”

三藩之乱期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举兵反清,控制了福建地区。此时,李光地恰好请假在家,他巧妙摆脱了耿精忠的招揽,并与叔父合谋对策,将《密陈机宜疏》做成蜡丸,让仆人送到京城,献给朝廷,帮助清兵出奇制胜。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成功之子郑经过世,其子郑克塽登上王位,郑氏家族继续占据台湾。此时,朝中大臣都主张招降,只有李光地建议发兵收复台湾,并用身家性命作担保,极力推荐施琅担任主帅。2年后,施琅率军大获全胜。台湾回归之后,康熙皇帝一时找不到有效的镇守办法。为此,李光地提出派1万名士兵镇守,然后陆续更换,每次3000人,该策略被采纳、施行,确保了台湾的长治久安,也巩固了东南沿海的国防屏障。

史料记载,在直隶巡抚任上,李光地先后两次亲下基层,勘察漳河、子牙河、永定河,制定出治水方案,并指导建设。在巡视子牙河建坝时,康熙皇帝曾撰写律诗一首,加以褒奖。通过筑堤、分流、排涝等工程,李光地成功治理了河患,给当地农业带来了丰收景象。

李光地一生深得康熙皇帝宠信,由于辅佐有功,先后三次被御赐亲笔匾额,分别是康熙四十年的“夙志澄清”、五十二年的“夹辅高风”和五十四年的“谟明弼谐”,表彰其治理河患有功、为官品格高尚、善于出谋划策。

贤良祠中的李光地塑像

以身作则 订立家规民约

李光地一生为官清廉,即便官至宰辅,也没有为自己大兴土木。“现在大家看到的旧衙和新衙故居,都不是李光地修建的。”李清黎解释说,旧衙大厝位于湖头镇湖三村,是拉哈达将军营造的。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经派兵围困泉州,李光地献计帮助拉哈达解围。为了报答李光地,拉哈达想给他建一座大宅,但他知道李光地不会接受,于是谎称是给自己建的,等建好后回到北方,就硬是送给了李光地。新衙大厝位于湖头镇湖二村,是李光地夫人偷偷兴建的。有一次,李光地告假回乡才得知此事,责骂了妻子一番,最后在母亲的干涉下作罢。可是,李光地终其一生都没入住过新衙。

在做人、做事、做官上,李光地都严格要求自己,对家人、族人和乡人也同样如此。

通过《家训·喻儿》,李光地劝诫后辈在治学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阅览和诵读上,要多动手抄写,同时要注重总结要领,究出文章的核心思想,这样才能学得深、记得牢。在《诫家后文》中,李光地告诫子孙:家族和个人的兴衰存亡都取决于自己,做人要学会收敛约束,和顺谦卑,才能从根本上得以保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只要犯法就会受到惩治,连祖宗神灵都解救不了。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75岁高龄的李光地回到家乡,发现本族子弟中有人不安分守己,甚至染上赌博、偷盗、械斗等不良习气。为了消除陋习、管束族人,李光地亲自订立族规《本族公约》,并严厉申明:一旦族人子弟犯法,他决不徇私庇护,必定会联合其他族人按照规定惩处。

除了家训族规之外,李光地还订立村规民约,包括《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明确指出盗窃、奸淫、赌博、盗耕牛私宰和放火焚山,都是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安定的大事,告诫乡人不能触犯,违者将被送官府按律查办。

李光地以身作则,凭借家训族规、村规民约,不仅约束了族人,改善了乡里的社会习气,还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根据李光地的建议,泉州知府刘侃知、安溪知县曾之传设立府学,建造朱子祠,教化民众,提高文化素质,革新了当地民俗。

新衙大厝内悬挂着李光地墨宝。

精神文化 后世传扬不息

“繁衍至今,李光地后人已有15代左右,都集中在湖头镇,其中一部分居住在旧衙大厝。”李清黎说,新衙大厝和贤良祠现在基本不住人了,重修后对外开放,供群众参观学习。

李光地已离世297年,而他的一言一行和历史事迹仍然留传至今,并演变成一种精神文化。在湖头镇,李光地后裔每年都要举行两次纪念活动,即五月廿八的忌日和农历九月初六的诞辰日。

“特别是逢五周年或逢十周年纪念时,就会更加隆重。全族后裔都要到场参加,举行跪拜文贞公仪式,并由辈分高的族人主持,大家依次排成队伍,齐声研读《诫家后文》。”新衙故居宗亲会会长李瑞荣说,“从小学开始就对后裔进行灌输,让李光地精神文化扎根在他们的心里。”

在新衙大厝的厅堂里,4幅李光地的亲笔诗作高高悬挂着,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李清黎认为,这些诗作是李光地一生清廉为官、勤政爱民的真实写照,激励后人要像他一样,心如明镜、志向高远、奋力拼搏,为国家多做贡献。

为了传承和弘扬李光地精神文化,湖头镇于2012年在最繁华的河滨路拨出30多亩用地,启动建设李光地主题文化公园,计划总投资4000万元。“整个公园以李光地的生平作为切入点和主轴,全面介绍湖头历史和文化名人。”湖头镇宣传委员李坛说,目前主体部分已经全部完工,阆湖博物馆正在装修中。

据了解,李光地主题文化公园建成后,将成为湖头镇旅游观光的始发站。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湖头的整体概况,接着再逐一游览欣赏各个景点。“每年都有好几万游客前来,其中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华侨,以及散布在各地的湖头李氏家族宗亲。”李坛说,“从今年初至目前,就有3个海外学生团来到这里,开展参观、交流、学习活动。”

记者手记>>>

齐家治国 一代名相

《礼记》有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意思是说,治理国家之所以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自家都管不好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因此,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接受到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赋予中国人的最高价值境界。处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李光地,深受儒家文化熏陶,自然也是追求家与国的两全其美。

李光地先从身边的家人和族人开始,以制定家训族规的方式,教导他们要治学、向善,不能仗势欺人,为非作歹,起到了有效的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自己的晚节,也保护了其身后的李氏后辈。紧接着,李光地又订立乡规民约,震慑不法之徒,革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从这一点来说,李光地做到了“齐家”。

李光地生于明末清初,当时正是中华大地改朝换代、兵荒马乱之际,阶级、民族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尖锐复杂。在近50年的从政生涯中,李光地积极参与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将自身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竭力辅助朝廷,帮助平定了三藩之乱,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应该说,李光地在陷入两难困境的时候,总能审时度势,做出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在这一点上,李光地做到了“治国”。

故事一

贤良祠:名贤古祠今犹在

“襟带蓝水,背负阆峰,山川灵秀,人文所钟。”这是对贤良祠的赞誉。贤良祠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闽南传统红砖建筑,占地6000多平方米,为三进四合院式。第二进祠堂为悬山式屋顶,宽深各3间,古朴典雅。厅堂内外环墙嵌有大理石镌刻,包括康熙皇帝御书“太极图说”“巡子牙河建坝诗”“朱文公家训”等诗文。祠堂前门竖着一方雍正《谕祭文碑》石刻。祠堂后面有个藏书楼,被小山、花园和小桥流水所环抱,南面为临水轩、荷池等,山光水色,争相辉映,景致宜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李光地命其长子李钟伦建造一间家族书屋,因其地榕树数亩成荫,故名“榕村书屋”。李光地在世时,经常借用省亲之机,在此潜心研究理学,著书立说,定期讲学,吸引了魏延珍、蔡世远、王兰生当世名家前来听讲,给书屋留下了许多学林佳话,也让安溪一时文风大盛。

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表彰李光地“冰霜之节操、辅政之忠勤、学问之博洽”,“卓然一代之完人”,雍正皇帝将其追祀于北京贤良祠,因此,“榕村书屋”也改称贤良祠。在贤良祠正门的牌匾上,仍然保留着“榕村”二字,系康熙朝榜眼王鸿绪所题。

历经300多年的风雨侵蚀,以及“文革”期间的人为破坏,贤良古祠破败倾颓,面临倒塌之虞。上世纪90年代末,安溪县侨亲李陆大先生捐资修葺,恢复了贤良祠以往的风采和韵味。在贤良祠的厅堂内,摆放着一尊李光地塑像,也是李陆大捐款铸造的。

如今,贤良祠整体环境幽雅,宛若苏杭园林,是一个陶冶情操、读书求索的好去处,同时也具有兴学育才、教化民众的功效,已成为湖头镇重文兴教的缩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游览观光,同时瞻仰追思李光地及诸先贤之精神伟业。

故事二

俊民中学:俊采星驰学风长

“传承光地文化,打造福建名校”,走进俊民中学,第一眼就能看到这12个行楷大字。俊民中学坐落在湖头镇五阆山脚下,由当地有识之士创办于1944年。

说起俊民中学的名称来历,不得不提及一个发生在清朝的故事。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腊月,李光地刚刚升任文渊阁大学士第二年。康熙皇帝知道李光地学识渊博,要求他在限期内写出100副对联,用以替换后宫的旧联。当时,其四弟李光坡正好去京城看望他,于是就让他代劳。李光坡胸有成竹,挥笔写下一副对联:“地下七十二大贤贤贤易色,天上二十八星宿宿宿皆春。”李光地看后欢喜地说:72加28正是100,贤贤易色,宿宿皆春,便也是100个“春”。

有一天,李光地拿着对联进宫交差。康熙皇帝看完对联,非常赏识李光坡的才华,并召见了他,称赞“此人真堪状元才”。李光地当即踢脚摇头,暗示李光坡不能说“谢主隆恩”,因为这样得来的状元不光彩,更会让人说闲话。

李光坡领会了李光地的用意,对康熙皇帝说,兄长在朝廷做官,家中子弟没有人监督,他想回乡著书立说,教导后辈。不过,康熙皇帝爱才若渴,便赐给李光坡一枚玉印,刻有“俊民用章”四字,特许李光坡不用经过地方官员,奏疏建言可以直达朝廷。

走过70多年风雨,俊民中学从10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3000名左右,占地100多亩。近年来,俊民中学加大投入,由湖头侨亲李陆大捐资500多万元,自筹300多万元,兴建了振羽科学楼、学生宿舍楼和师生食堂。到目前为止,俊民中学已培养了2.5万多名毕业生,其中有不少人成为各界知名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火旺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