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中山路 老百货光阴
2015-05-22 10:05:48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每一位泉州人心中都有一条自己的中山路,尤其是三四十年前的泉州人,这条街道的老百货几乎是他们童年、青年时期对于繁华的唯一记忆。

老百货 生活记忆符号:1986年,许阿姨从九间百货买来的软尺和卷线。

在百货店上班很吃香

在当时,这些百货商店算是引领潮流的国营商店,每天伴着百货店里清晨的开市声、白天的买卖声和傍晚的客散声,成为那一带老街坊们最熟悉的旋律。

“在那个年代,百货公司很吃香。工资稳定、工作环境优越、名气大。更重要的是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前,百货商品的布料、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等需要凭票购买,而泉州钟楼百货算是当时泉州中心市区第一家综合类大型百货店,人们可以自由地进出和挑选百货商品。那时的百货商店,也是青年男女结婚前作为硬指标必须来的地方。每当遇到老百姓家中有嫁娶之事,晋江、石狮一带的居民都只有到泉州的百货商店才能买齐所需的用品。”原南门百货的副经理黄阿姨告诉记者。

原泮宫百货商店经理老蔡回忆说:“那时的百货商店,经常看到排队或是拥挤的人群,目标当然都是为了稀缺量少的商品。要买到这样的商品,可能意味着凌晨三四点钟的排队。所以,那时候常常是店铺一开,就迎来络绎不绝的顾客,有时甚至排起‘长龙’。逢年过节的,商店还没开门,就已经有不少人站在门口等待,这也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部分商品有限制供应。相当大程度上,顾客能否买到心仪的商品,取决于营业员:商品有没有、有多少、让不让你挑挑拣拣,都要看营业员的心情,把紧俏稀缺的东西留一些给朋友亲人,把好的留给关系户,应当是当时百货业的通病吧!”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传统百货商业模式逐渐走下坡路,商圈模式凭借虹吸效应后来居上并推陈出新,成为主流的商业模式。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