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莆田木雕小神童改行瓷雕 梦想让武关公走红海外

2015-07-30 09:06:35 徐锡思 黄谨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瓷雕小伙的“关公情 海丝梦”

郑建冰的武关公瓷雕硬气十足,他希望把它推向海外

东南网7月30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徐锡思 黄谨 实习生 梁帅帅 黄泓凯 文/图)从一个木雕家族,转行进入瓷雕,五年过后,莆田小伙子郑建冰已经在德化小有名气,成为诸多陶瓷大师口中的后起之秀。

“来德化之前,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到德化之后,发现瓷性实在太强了!完全可以用更现代的方式,把传统瓷雕的鲜活一面展现出来,吸纳更多年轻的因素。”这种瓷性的强大,最终让郑建冰成功说服父亲,还拿出大笔资金帮助他扎根德化。

“瓷圣”何朝宗是德化陶瓷最著名的大师,并形成了何氏流派,影响深远。出生在木雕家族的郑建冰,听从恩师的建议转攻陶瓷,也选择了仿何,专攻关公和观音塑像,并且在造型上进行了突破。

“关公塑像一般分为文和武,瓷雕基本上是文关公居多,我的武关公一出来,就占了‘人无我有’的优势,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要走的路还很长。”他说,瓷器必须活在当下,才能影响更多人,最期待的就是他的武关公也能走出国门,在欧美国家和地区产生共鸣,在华人领域之外,向世界推荐这位中国“硬汉”。

“小神童”学成后 舍木雕改瓷雕

初见郑建冰,圆脸、短发、古铜色皮肤,一笑眼睛就半眯起来,听到新鲜的事就马上露出好奇的神情,就像是一个大孩子。

1990年,郑建冰出生在莆田市的一个木雕家族,他父亲还同时经营木雕和石雕生意。在这样氛围下长大的他,从小就接触到雕刻艺术,比别人多了一些禀赋和耳濡目染。

在父亲的眼里,他可是一家的骄傲,15岁就进入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本科班,是附近有名的“小神童”。当时,父亲希望他能多接触一些别的雕刻艺术,学成后继续做木雕。

“2008年毕业的时候,我也才18岁,就拜入王则坚老师门下继续学习。”王则坚是当代著名雕塑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曾经在德化呆了10年之久,是业界公认的何朝宗瓷塑艺术优秀传统忠实的研究者与传人。对于这个年轻的小徒弟,王则坚也非常喜欢,带了3年之后,给他提供了第二个选择——瓷雕。

“我父亲特别不理解,干嘛要到德化吃这种苦?但后来,他还是尊重我,支持了一大笔钱。”郑建冰说,当时跟父亲“斗争”将近一年,自己的几个老师也都请出来帮忙说服。

精心创作武关公 拿下百万订单

虽然出身名师门下,但作为学院派,郑建冰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他和爱人创办的工作室,起步也很艰难。

到德化继续沉寂3年,去年11月,一位瓷商偶然看到郑建冰的一尊武关公,当场给了他一个意想不到的大订单:99尊,每尊创作费近1万元。事实证明,这笔投资很值,市场成交价从最初的1.2万元,涨到了现在的3万元;少量几件在北京、上海交易的,高达5万元。

郑建冰的工作室内,还留有少许这样的武关公,他每个月也只能做三四尊出来:右手持青龙偃月刀,左手抓住及胸长胡须,撩到一边去,硬气十足。而以往很多关公塑像则不同:胡须要么是用手轻抚,要么是随风而动,相对祥和内敛。

市场上,各种关公塑像并不少见,何以一个初出茅庐的90后,能拿下百万订单?“人无我有,而且这是包含了人体美学的,有数据支撑。”他说,在构图的时候,就严格遵循“人体通常是七个半头长”的比例,形成整体的和谐美,而不是在创作时有各种“神来之笔”。

他的海丝梦 让武关公走向世界

如今,郑建冰已经不用为订单发愁,已经签订的合同要到2017年才能做完,“我也不急,但还是每天坚持加班,创作一旦停下来,思路就可能断了”。

郑建冰其实也有自己的“关公情 海丝梦”,把义薄云天的关公,用陶瓷的方式,向全世界传播推广,这也是他努力去钻研武关公的原因之一:历史上,德化瓷器成名于欧洲宫廷是因为精美的餐具,当下欧美国家的人对孤胆英雄的硬汉情节,从各种热播的电影就能看得出来,关公的勇武,完全能塑造出一个中国硬汉形象。“艺术到了一定程度,是共通的,外国人也会欣赏中国的关公雕像,就像中国人也会欣赏大卫雕像一样”。

“其实在2011年之前,我是不知道还有个地方叫德化,但来了之后就不想走了,这就是陶瓷的魅力吧!”郑建冰说,既然选择留下来,那就会坚持下去,要用年轻的、现代的思维,去把德化陶瓷发扬光大,比如说就专攻武关公,让瓷雕也走红海外。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