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台庙在当地民众眼中,是感恩、仁爱的外延。
文渊深厚 名士频出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这是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大儒朱熹在去漳州赴任途中,重游泉州九日山东峰所作的《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诗文简短,不过56字,既喟叹韶光易逝,又感悟命运在乎抉择。情理交融,深见高致。事实上,自唐以降,九日山即为历代名士游憩、读书、讲经、归隐之雅地,许多流传千百年的妙诗绝句便诞生于此。
据南安丰州旭山村老人会会长黄汉捷介绍,九日山东峰道场是名山三十六景之一。北宋年间,名臣陈偁[chēng](沙县城西人)曾两次出任泉州知州,其间他到九日山东台为其第三子陈瓘构筑“读书山房”,令陈瓘在此潜心攻读。结果,陈瓘于元丰二年(1079年)高中“探花”,一鸣惊人。这陈瓘在历史上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后来官拜左司谏等职,面对蔡京等奸臣,不畏权势,敢于说真话。正是由于他的全力保护,使众多仁人志士免遭屠戮,许多经典得以保存,这其中就包括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宋史》称其“谏疏似陆贽,刚方似狄仁杰,明道似韩愈”。
南宋初期,九日山东台改作道观,由道士在此设醮禳灾,故称“东峰道场”。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朱熹任同安主簿时,曾登临东峰道场讲学。绍熙元年,朱熹重游旧地,于东峰西侧主持建造“思古堂”,题写“仰高”堂额。除此之外,朱熹还在西峰大书“九日山”山名,惜其真迹后世湮没,无迹可寻。现在西峰崖壁上的“九日山”三个大字,乃是清代福建提督马负书补题。
明嘉靖年间,泉州人黄澄及第,后官拜刑部员外郎、广东按察使佥事等职。他仿效陈偁筑“九日山书室”于东台,供其子黄养蒙攻读所用。说来也巧,养蒙和陈瓘一样学有所成,嘉靖二十年(1541年)高中进士,后官至光禄寺卿、南京户部侍郎、北京户部侍郎等职,声名赫赫。养蒙还写过一首《九日山书室》,用诗文追忆他在九日山上的时光:“曾楹茅屋九山曲,时望金溪小径通。堆叶扫云寻老子,烹茶读易梦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