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已出版,但梁春光走访侨居的步伐还未停止 东南网8月18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刘淑清 谢明飞 实习生 曾凯迪 文/图)透过侨居的彩色玻璃,斑驳光影里,映射出梁春光并不高大的身影。十年前初识华侨民居,六年前参与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梁春光亲眼见到诸多极具特色的侨居,年久失修、濒临倒塌,甚至遭遇损毁和拆除。于是走上了寻访拍摄、调查研究华侨民居的路程。 6年,走遍老城大街小巷,记录66幢华侨民居,梁春光所著述的《泉州华侨民居》鲤城卷终于付梓印刷,并于近日面世。 走访鲤城66幢侨居 曾被当成小偷踩点 翻开飘着新鲜油墨味的《泉州华侨民居》,彩色玻璃、花砖拼图、砖雕灰塑等元素扑面而来,这些带着“洋味儿”的构件,多从海外跨洋而来,印刻着泉州华侨海外艰苦奋斗的缩影。全书共介绍了66幢坐落于鲤城区的华侨民居,除了拍摄照片外,作者还对每一幢民居的主人、构造、方位、特点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尤其注重对民居细节的刻画和拍摄记录。 今年36岁的梁春光为永春人,十年前到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工作,开始接触侨居。六年前,他参与了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亲眼看到许多极具特色的侨居年久失修、濒临倒塌,便决心要为华侨民居进行记录和拍摄。 六年来,梁春光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下乡采访,还遇到不少“囧事”。第一次拍摄斗南陈氏家族,那里保护还算完好。但几个月后,梁春光在报纸上看到该建筑群被偷盗的消息,急忙赶到现场查看。而他的不请自来,被陈氏家族误解并盘问良久,最后出示证件并联系泉州市侨联原主席陈秋菊,方才了事。 而为了方便,梁春光常年理着小平头,穿着随意,一有空就骑着电动车穿梭于街巷之中。因他的“不修边幅”,不止一次被当成“可疑人物”。那一天,他骑车路过江南片区一座小庙,忽然看见一座很像海外华侨兴建的建筑。在门外喊了几声没人回应,他就大胆走进去拍照。结果却听到附近几个老太太小声嘀咕:“日时照照咧,暝时才来偷!”原来老太太把他当成了小偷,以为他白天拍照踩点,晚上要来偷盗。 自费3万出版800册 想为侨居遗产留影 《泉州华侨民居》鲤城卷一书,近日付梓出版,印刷成品约800册,花费3万多元。 梁春光说,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将这些别致的文化遗产永远定格和保存,显得尤为重要且刻不容缓,这也是他自费出版该书的初衷之一。 书已出版,但梁春光走访华侨民居的步伐却还未停止。“晋江、南安等地的路途遥远了些,寻访记录的难度也大了很多。”在晋江、南安走访过程中,他发现了不少问题:完整的侨居越来越少,尤其是晋江青阳的很多侨居都消失了,现行的一些保护模式对于侨居来说,也不是最理想的方法。“有些侨居为了城建搬离原址,但一栋房子离开它原来所在的地方,脱离了原本的地理环境,整座房子的建筑背景和人文情怀都会大打折扣。”梁春光对此深感遗憾。 |
- 2015-08-17德化龙浔传奇阿伯:功夫强身 采草药济人30多年
- 2015-08-14妆佛世家第六代传人黄伟硼:目标在佛雕上刻自己的名字
- 2015-08-13晋江20岁男生6岁起拿刨刀当玩具 学了14年仍觉“未入门”
- 2015-08-1290后姑娘创业开发古早味伴手礼 推广泉州文化
- 2015-08-11晋江安海90后小伙爱上研究古地名 呼吁尽量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