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定淘汰“红线” 明晰培育“起跑线” 《负面清单》厘清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投资准入路线图 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我市要建设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市、中国制造2025的样板区,当好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领头羊”。 党委、政府推动之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之切切。企业应该关注行业哪些领域?哪些领域是禁区?新兴产业要关注什么?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市首次给出了《泉州市内资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试行)》(以下简称“《负面清单》”),通过划清禁止和限制落后产能的投资界限,让企业明晰限制、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红线”和扶持培育新兴产业的“起跑线”,进一步厘清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投资准入的路线图,促进我市产业集群调整发展结构,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昨日,记者采访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深入解读《负面清单》。 跟进复制先进经验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是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予许可。2013年上海自贸区率先在全国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主任李德雄介绍,根据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为跟进复制自贸区便利措施,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牵头有关部门,开展对各部门设立的内资投资准入采取的禁止、限制等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进行全面清理,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形成此文。 在梳理《负面清单》时,我市紧扣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背景,在根据国家、省、市有关产业政策的基础上,还充分考虑我市产业发展特点及转型升级战略,用足用活上级赋予的“金改区”、“综改”等优惠政策,力求营造出准入界限清晰、政策措施透明、与国际营商规则接轨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并且,以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经验及做法为标杆,同时还参考广东等地梳理负面清单的一些做法,立足国际营商规则,从企业投资视角分产业进行梳理。 落实“清单之外无禁止” 让企业一目了然 此份“负面清单”共297项,涵盖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等13类行业。“门类”及“类别”参照上海自贸区的分类做法,“特别管理措施”按“限制投资”、“禁止投资”一一列举涉及环保、节能等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 “这是一份站在企业的角度充分考虑投资需求、全面梳理出行业禁止与限制门槛的清单,实施‘清单之外无禁止’,让企业主一目了然。”李德雄介绍。此份清单将目前“碎片式”设置的各类市场准入政策门槛按产业类别系统性梳理,以清单模式列出每个产业的市场准入禁止和限制的界限,给投资者描绘了一幅清晰的投资指南。 “我市是传统的制造业大市,在纺织、鞋服等行业存在低生产、低工艺、高能耗的局面,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李德雄告诉记者,在《负面清单》中有专门针对产能过剩的制造业的禁止措施,比如针对纺织鞋服行业,禁止新建、扩建聚氯乙烯普通人造革生产线及禁止新建使用含苯胶水制鞋和制革的重污染项目等,旨在淘汰落后产能、重污染项目,倒逼企业主动转型升级。 政府管理方式创新 切实简政放权 以往的投资准入门槛缺乏集中梳理,政策碎片化且零乱无序,对投资者而言是一道难以推开的“玻璃门”,投资者在投资前往往要跑许多个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和范围,耗时又费力,效率极低。而《负面清单》按“限制投资”、“禁止投资”一一列举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环保、节能、节地、节水、技术等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列出的“实施单位”明确了行使审批权的具体部门,为投资者提供清晰明了的投资对接渠道,省去投资者的后顾之忧,有利于逐步构建一个市场化、现代化的营商环境。 在另一方面,《负面清单》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定位政府与市场职能的边界,减少行政审批及政府管制的模糊性,创新了政府管理的模式。明确指出“清单之外无禁区,法无禁止皆可为”,有利于政府各职能部门进一步依法行政、切实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把工作重心转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市直各有关部门将以负面清单梳理为契机,倒逼行政审批制度深入改革,除负面清单涉及的审批事项外,其余涉企准入审批尽量削减或改为备案,清理各项兜底性条款及设置的市场准入“隐形门槛”,给企业发展松绑,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本报记者 游怡冰 殷斯麒 |
- 2015-08-26泉州市场主体总量保持全省第一 上半年新增57034户
- 2015-08-257月泉州亿元企业完成产值5416.65亿元 新增175家
- 2015-08-25“泉州制造”转型:台湾元素发力与泉州经济融合
- 2015-08-21泉州本地花卉网上卖 电商平台打通销售融资双渠道
- 2015-08-21前7个月泉州原油进口量破22年纪录 达1250.5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