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800年古早味如何吊足“胃口” 两岸梨园戏:固本与创新

2015-08-27 15:27:17 陈梦婕 林娟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朱弁》剧照

《董生与李氏》剧照

八百年古早味如何吊足“胃口”

东南网8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梦婕)对于梨园戏的发展,大陆和台湾选择了固本和实验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老戏种如何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代代传承?如何跨越语言文化障碍登上国际舞台?就此,记者采访了两度获得大陆戏曲最高奖梅花奖的梨园剧团团长曾静萍。

记者:很多地方的传统剧种因为无法市场化,正遭遇着生存困境,甚至有失传的危险,梨园戏如何来应对?

曾静萍:每周在泉州梨园戏实验剧场都有固定演出,五年前,开始尝试卖票。没想到坚持到现在,上座率可以达到一半甚至三分之二,有些好戏甚至一票难求。其前提就是剧团不断要有优秀的新戏推出,否则光靠几个经典老戏,也是留不住观众的。反过来说,市场的肯定对我们出好戏也是很大的推动。我们团里最年轻的编剧原先就是我们的戏迷,从南京看了戏就一路追到泉州。今年她还不到30岁,她为梨园戏量身改编的《御碑亭》就已经获得了全省剧本创作一等奖。

记者:泛着古早味的戏曲要吸引口味“刁钻”的年轻观众,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如何创新,又该如何避免胡乱创新?

曾静萍:梨园戏的动作按照术语叫作‘十八步科母’,是指戏中动作规范大致分成十八种,一个演员至少要培养7年才有资格上台,而且还不能演主角,可见其规范和传承的严格。我们的表演之所以能引起关注,得益于梨园戏丰富内敛的传统积淀,得益于严谨、细腻、典雅的梨园戏传统程式。面对梨园戏这800年的历史,我学了40年,依然觉得只学到冰山一角,触摸得越深,越能感觉到它给予我的能量。其实,时代的气质总是无处不在的,让每一代人自然地传承,总会有些当下的气息留下来,这本身就是很微妙的发展。

记者:梨园戏作为地方戏种如何跨越语言文化障碍,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曾静萍:艺术本来就是没有国界的,因为美是相通的,而文化自信来源于对它的了解、感情和坚守。这几年,我们除了在国际各大剧场巡演,也合作了一些跨国剧目。比如我在欧洲戏剧节上就参演了一出叫作《旅途》戏剧,就有中、法、韩、德、瑞典五国的戏曲演员合作,我们还一起赴缅甸采风等。这对梨园戏的国际交流,学习国际化的舞台经验等都是很有好处的。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