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泉州市级非遗泉州歌诀传承人致力文化传承
搜集创作千首童谣 传唱文都别样韵味
傅孙义展示创作和整理的部分童谣作品
核心提示
“天乌乌,卜落雨,海龙王,卜娶某……”还记得这首《天乌乌》吗?这些经过长期积累和流传,用泉州方言口口相传的泉州童谣,形成了生动活泼而又耐人寻味的泉州地方文化。如今,这些一度被遗忘在岁月角落的童谣,将有望再度在我们耳边唱响。作为泉州市级非遗泉州歌诀传承人、今年84岁的傅孙义老先生经过长期的搜集和创作,至今已经整理出1600多首泉州童谣,将于近期出版。
□本报记者 张君琳 文/图
千首泉州童谣 荟萃人文历史
“南音社,唱起来,梨园戏,演出来。”说的就是泉州的地方戏曲;“新海丝路再起碇,敢想爱拼就会赢。”刻画的是泉州人爱拼敢赢的精神;“瑞图墨迹,遍布名胜。”指的是泉州各大名胜古迹景点的摩崖石刻;“柑橘龙眼红荔枝,桃仔李仔橙色柿。”说的是在泉州常见的水果;“年兜年尾头,世事真正厚。”描绘的是在泉州地区传统民俗节日里的一番热闹景象。
傅孙义表示,他整理创作的这千余首泉州童谣,不仅包含了泉州的名胜景点清源山、开元寺、西湖,还有戏曲、武术、书法、摄影等魅力人文,以及诱人的泉州名小吃,更有泉州热情好客、爱拼敢赢的性格特质。
他介绍,这些童谣分别以《东亚文都歌》、《动物歌》、《植物歌》、《器物歌》、《人际关系歌》、《社会生活歌》、《知识歌》、《儿童生活歌》、《儿童游戏歌》以及《趣味歌》为主题创作和整理,极具贴近生活。童谣虽然是以泉州方言的版本整理编写,但以标准普通话作为注释,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学习泉州童谣。
从小耳濡目染 记忆百首童谣
在傅孙义的记忆中,他最早接触的文学就是童谣,从小父亲就教授他千家诗,母亲教他念童谣,“童谣虽没有文字的具体记载,却口口相传地流传了下来,通俗易懂。”家庭的熏陶,加上良好的记忆力,让他很小就学会了不少泉州童谣,“那时候已经学会百首童谣”。
他回忆道:“在抗战时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不仅经济条件差,物质也相当缺乏,连取火都是要用火石打了火,用粗纸灰煤引燃。所以经常是后做饭的人到正在做饭的人家的灶台上取火。”因此,当时小孩子们的生活不像现在这么多选择,他们只能在庭院玩耍,学童谣。那时的童谣大多是趣味性、游戏性、知识性、季节性的题材,比如《天乌乌》《天上一块铜》《当当当补雨伞》等童谣,都广为传唱。
创作整理不懈怠 愿为传承尽己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童谣创作空前繁荣,环境卫生、耕田种粮、自力更生等都是创作的好题材。但随后一段时间,包括童谣在内的泉州民歌民谣一度沉寂,传唱的人少了,创作也出现了断层现象。”改革开放初,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组织人员整理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歌谣三套集成,傅孙义就曾参与南安、晋江、鲤城三地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收集、整理工作。
对于这些经历,他颇有感慨,童谣的传承经历了几次的起起落落,如今,文化保护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后,体现现代生活的题材也开始融入创作,趣味的童谣再次响起,也逐渐被广大市民喜爱。
泉州童谣以泉州方言形式表达,更具有泉州文化的独特韵味。他说:“泉州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泉州童谣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会继续努力,让泉州童谣传承得更深远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