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建大棚 产值望增45倍
民企拟在德化投3亿元,试点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接二联三”农业综合体
在岵山龙阁村,原来的山坡地上建起座座智能大棚
东南网9月7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徐锡思 吕波 文/图)
要立足土地资源、生态自然条件,大力培育设施农业、精致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都市农业,打造茶叶、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园艺、林竹7个特色全产业链。
推动“接二联三”融合,要支持龙头企业、大型专业化公司与设施装备业、农产品精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美丽乡村”旅游等跨界融合、组团发展,拉长产业链条。
——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
核心提示
“现代农业投资大、回收慢,不可能一时头脑发热的!我们选择这里的最大原因,是山区生态好,有利于长期发展。”在泉州山区,陈洪源和他的福建省道畋(音:tián)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道畋农业”),正在开展一场掘金之旅。
今年年初,道畋农业正式进驻永春岵山镇龙阁村,通过流转农民土地200亩,投入3000多万元,启动山地现代农业试点,半年多来大获成功,并开始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德化县,已确定约1500亩的规模,计划投入3亿元,把种植基地发展成具备生态、高效、旅游等多重元素的农业综合体。
泉州山区好生态 引来民企大投资
泉州地处沿海,山区县大多是山坡地。产值偏低,是困扰农业发展的历史难题。不过,道畋农业的模式,或许可以破题。
和龙阁村村民集中居住区被泉三高速相隔,道畋农业的大片智能温室大棚就在山脚下,他们不仅要在此收获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还要通过第二产业的现代加工技术,让产品走进城市家庭的餐桌;同时,开发休闲农业旅游,跟第三产业深度融合,把消费链条不断延伸,提高经济效益。
道畋农业总经理陈洪源介绍,公司总部在上海,早在2010年就打算进军福建,考虑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实际情况,突破的方向定为山地农业,并最终决定到永春和德化实施:这里的土壤成分非常好,不用投入太多资金改造,水和空气也很理想,能够吸纳最原生态的自然营养。
陈洪源清楚地记得,今年1月26日,施工队进场平整土地,“山坡地要发展设施农业,首先就要成片,才能把智能温室大棚搭起来”。到现在,在龙阁村,已经流转集中土地200亩左右,部分大棚已经种上了凤梨和火龙果,都是从海外引进的高端品种。
试种的两种水果长得又好又快,让陈洪源有充分的理由说服总部加大投资。“德化和永春的土壤基本一样,农村能流转的土地更多,我们就把项目发展过去。”他说,德化基地分在几个不同的地方,刚起步,等明年就能看到规模化的成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