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建大棚 产值望增45倍
民企拟在德化投3亿元,试点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接二联三”农业综合体
在岵山龙阁村,原来的山坡地上建起座座智能大棚
东南网9月7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徐锡思 吕波 文/图)
要立足土地资源、生态自然条件,大力培育设施农业、精致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都市农业,打造茶叶、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园艺、林竹7个特色全产业链。
推动“接二联三”融合,要支持龙头企业、大型专业化公司与设施装备业、农产品精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美丽乡村”旅游等跨界融合、组团发展,拉长产业链条。
——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
核心提示
“现代农业投资大、回收慢,不可能一时头脑发热的!我们选择这里的最大原因,是山区生态好,有利于长期发展。”在泉州山区,陈洪源和他的福建省道畋(音:tián)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道畋农业”),正在开展一场掘金之旅。
今年年初,道畋农业正式进驻永春岵山镇龙阁村,通过流转农民土地200亩,投入3000多万元,启动山地现代农业试点,半年多来大获成功,并开始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德化县,已确定约1500亩的规模,计划投入3亿元,把种植基地发展成具备生态、高效、旅游等多重元素的农业综合体。
泉州山区好生态 引来民企大投资
泉州地处沿海,山区县大多是山坡地。产值偏低,是困扰农业发展的历史难题。不过,道畋农业的模式,或许可以破题。
和龙阁村村民集中居住区被泉三高速相隔,道畋农业的大片智能温室大棚就在山脚下,他们不仅要在此收获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还要通过第二产业的现代加工技术,让产品走进城市家庭的餐桌;同时,开发休闲农业旅游,跟第三产业深度融合,把消费链条不断延伸,提高经济效益。
道畋农业总经理陈洪源介绍,公司总部在上海,早在2010年就打算进军福建,考虑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实际情况,突破的方向定为山地农业,并最终决定到永春和德化实施:这里的土壤成分非常好,不用投入太多资金改造,水和空气也很理想,能够吸纳最原生态的自然营养。
陈洪源清楚地记得,今年1月26日,施工队进场平整土地,“山坡地要发展设施农业,首先就要成片,才能把智能温室大棚搭起来”。到现在,在龙阁村,已经流转集中土地200亩左右,部分大棚已经种上了凤梨和火龙果,都是从海外引进的高端品种。
试种的两种水果长得又好又快,让陈洪源有充分的理由说服总部加大投资。“德化和永春的土壤基本一样,农村能流转的土地更多,我们就把项目发展过去。”他说,德化基地分在几个不同的地方,刚起步,等明年就能看到规模化的成果了。
租地做工还增产 村民企业两划算
对于这些变化,当地农民也很乐意。
龙阁村村民老陈受雇于道畋农业,“以前就是种水稻和地瓜,除了自己吃,也卖不了几个钱。现在把地租出去,再来赚工钱,很划算”。老陈每天的工作就是除草等;接下来秋忙,他还会介绍其他村民一起过来。他告诉海都记者,地是今年春节前,镇里和村里的干部组织开会,挨家挨户动员的,地租每亩保底能收到1200元,“算一算稳赚不赔,大家就赶紧签了”。
在陈洪源的账本中,投资同样是划算的。“这里的土壤非常好,跟盐碱地相比,改造费用都能省下几百万元!”他的团队经过测算,这里具备高效农业的基础:原来一亩地每年产值1500元左右,利润大约300元;流转集中后建设温室大棚,每亩年产值能达到7万元,利润约2.5万元;这样算下来,每亩年产值一下能增加近46倍。
最近几年,永春岵山镇以荔枝文化节等作为抓手,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尤其是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距离镇区不到5公里的道畋农业基地,未来的规划也在推进中。“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只是第一步,目标是建好配套的基础设施,逐步建成旅游采摘观光体验的综合体。”陈洪源说,基地周边的农业合作社生产出来的青菜、水果,也将成为深加工的对象,以更方便地走进城市居民的餐桌。
泉州市农业局副局长陈振荣介绍,泉州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宝贵,要保障农产品供给,就必须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设施农业正当时;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石狮、泉港、洛江等地方,都出现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从农作物种植的第一产业,向农产品加工的第二产业进军,并延伸到观光旅游等第三产业,推动打造“第六产业”的新型业态。
政策亮点
今年的泉州市委1号文《关于加大农村改革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继续聚焦“三农”,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大力推广科学种养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项目112个,完成投资3.9亿元。
其中,新建设施蔬果菌示范基地3000亩,实施标准化示范生态茶园12000亩,建设现代林业示范基地5750亩,新建设施花卉52000亩,新建林下种植示范基地2050亩,建设现代竹林示范基地9150亩、油茶示范基地6100亩,建设设施渔业重点项目10个,实施中央、省级畜禽养殖场标准化项目12个,省级改造7个畜禽养殖场。
数说转型
来自泉州市农业局的数据:
2015年,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5万吨左右,实施山垅田复垦与改造7600亩。水稻机插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1%以上,其中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53%以上。
2015年,市级扶持新建蔬果(中草药)智能温控大棚和钢架大棚5500亩以上,带动全市新建设施大棚16500亩。扶持6~7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新建设钢架食用菌菇棚200亩,新提升工厂化日产能力5吨。
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组织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138个,年度投资15.41亿元,其中40个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实施休闲农业“324”工程,今年开始创建3条休闲农业集群发展体验带,重点发展24个承载点,评选10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