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历经279年变迁 南安官桥牛墟日渐式微
2015-09-22 08:46:02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闻名全国的官桥牛墟,人们仍在用延续279年的“江湖”方式进行着买卖牛的交易。

牛墟并不是自开设以来便在凌晨举行

【变迁篇】起源于乾隆元年 5次变迁地址

泉州是闽南黄牛主产区,新中国成立以前,南安官桥、晋江东石、鲤城浮桥、安溪官桥等地都设有牛墟。

据了解,官桥牛墟可追溯至乾隆元年即1736年。那时,新圩人杨渊智、上曾人曾尚谭发起牛墟,在福厦路后溪仔楼溪仔边,设了一个临时耕牛交易处。5年后,曾尚谭和洪邦人蔡文星等人再把墟坊迁往东头村三脚松埔;但由于地理位置不佳及场地不足,两年后又迁往白垵(晋江内坑与官桥交界处);经营5年左右,又迁往官桥蓝桥城宫变坡地,之后便在此经营近200年之久。

1959年,因城隍公宫建设需要,牛墟迁往蓝桥通往晋江路边一片龙眼树下,至1981年旧村改造,牛墟最终迁往现址(新村街东畔平地)。

规模全省数一数二 日成交曾有上千头

曾在南安官桥当了30多年的文化站站长的张克印今年72岁,他说,历经时代的变迁,南安官桥牛墟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在众多牛墟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数一数二的牛墟。

60岁的洪爱惜就住在牛墟边上,这里的牛交易,她从小看到大。“以前的牛墟很大,你看现在长杂草、建房的那些地方,原本都是牛墟,估计有6亩。”如今的场地只剩约4亩,白天则用来停车。

洪阿婆对于从前牛交易的热闹场面仍然印象深刻。“最多一天有上千头牛等着交易,最少也有100头左右,牛的品种有水牛、黄牛、牛仔、壮牛、病牛、残牛等。”

据有关部门统计,牛墟繁荣时每年成交的牛有8000-10000头,成交额最高达7000万元左右。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