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六旬名厨洪兴南,其父洪基俊因缘际会通晓多国菜肴的烹饪方法,曾进京服务外宾和侨领的饮食;因为对烹饪的热爱,没机会跟在父亲身边学习厨艺的洪兴南,白天拉板车,晚上自编菜谱刻苦自学,寻找一切机会义务帮人煮饭练习厨艺,也成一代名厨——
一家两代名厨的美食传奇
一辈子热爱、烹饪美食,美食也回馈给洪兴南很多荣誉。
刚刚过去的大阅兵庆典,令南安老人洪兴南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1959年,其父洪基俊应邀进京负责外宾和侨领们的饮食,庆典结束后,带着荣誉的勋章回到泉州。
尽管有一个名厨父亲,洪兴南的学艺之路却并未因此走得更轻松。洪兴南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逐渐走近父亲,以烹饪出美味食物的方式向他致敬。
父子两代人对食物的热爱、执著,成就了两代名厨,也让美好的食物温暖过两代人的心。
□本报记者 黄宝阳 陈晓东 通讯员 黄小燕 文/图
凭借十几年不懈努力,洪兴南在美食界闯出了一片天空。
孤儿苦学成大厨
在洪兴南位于南安市区的家中,他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摞泛黄的菜谱,1965年到1973年的8年间,他利用父亲一个月回家一次的机会,由父亲口述,一字一句地记载下来,并整理成眼前的纯手工菜谱。打开一页页因无数次翻阅而纸张变得稀薄的菜谱,洪兴南自豪地谈起了父亲。
他的父亲洪基俊生于1900年,8岁那年,成了孤儿。最初洪基俊跟着伯母生活,然而伯父也已去世,伯母孤儿寡母也不容易,他便到家附近的杂货铺帮忙。
彼时,杂货铺要到浮桥一带进货。有一次下大雨,年仅8岁的洪基俊挑着一大担货品,在泥泞的土路上深一脚浅一脚,边走边哭。在金鸡桥附近,这一幕恰巧被路过的舅舅看到了。舅舅的心被刺痛了,担心外甥没有得到好的照顾,这么下去可能连命都保不住。回家之后,舅舅跟在厦门染房工作的弟弟商量,能不能帮外甥想个门路,至少有碗饭吃。
不久后,洪基俊便来到舅舅工作的染房当学徒。后来,在舅舅的介绍下,他到厦门一家有名的酒楼当学徒。对曾经饥一顿饱一顿的洪基俊来说,三餐得饱已非常幸福,因此,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干活勤快,学习十分用心,加之眼明手巧,他渐渐地得到了师傅的赏识。师傅将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他厨艺精进,五六年后便出师了。
出师后,他在酒楼找到了一份工作。从帮手开始做起,二厨、再到后来的大厨,直至总厨,经过十多年的打拼,他逐渐有了名气,在厦门的餐饮界占有一席之地。
1965年开始整理的菜谱,至今还在不断创新、整理。
父子花8年时间整理菜谱
洪基俊的传奇故事先讲到这里,开始讲讲洪兴南了。洪基俊有7个子女,洪兴南出生于1947年,在家里排行老四。由于子女众多,只有大儿子、二儿子能带在身边,其他人只能留在农村。
当时洪基俊一个月的工资有50元左右,这在当时已算很高了,不过,在物资供应紧张、一切要凭票的时代,这些工资要拿来从黑市买粮食给一家老小糊口,实在捉襟见肘。由于经济实在困难,1960年,刚上初中的洪兴南和三哥一起辍学了。
14岁的洪兴南没技术,没有其他出路,只能在家种田。为了糊口,为了生存,洪兴南非常勤快,一分一厘的地,只要能播种,他都不放过。后来,为了多赚点工分,他白天拉板车、闲暇时间种田。
“一直种田、拉板车也不是办法,要想脱离这种苦日子,还是得走父亲的路,当厨师。”18岁的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他意识到,父亲的脑袋中存着许多好东西,值得他好好学习。
然而因为不识字,而且分隔两地,父亲脑袋中保存着的上千道菜谱并没办法让他直接学习。后来,他想了个办法,父亲一个月有四五天的休息时间,等他回家后,由他口述,自己记载整理。从1965年开始,他白天拉板车,中午和晚上让父亲口述菜谱他记录;父亲走后他再着手整理,下个月父亲回来,他念给他听,有错误再修订。就这样一道道记,一遍遍改,已经无法计算写了多少张纸。
直至1973年才初步完成,父子俩用8年间整理出一份厚厚的菜谱,包含1200多道菜的做法。后来,他又仔细地分门别类,重新手写了一本。
洪兴南带徒弟非常用心,25年来桃李满天下。
红白喜事 帮工练手艺
在记录整理菜谱的过程中,好学的洪兴南已基本掌握了烹饪的基本理论和要诀。然而,他明白空有一套理论基础,却不会真正炒菜也没有意义。因此,他想方设法寻找一切可以实践的机会,四处义务当帮厨。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地瓜稀饭能吃饱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更别说有机会大鱼大肉了,唯一能有机会接触“好料”的是红白喜事。因此,附近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就跑去帮忙。义务帮忙没有回报,最多送些没吃完的菜底回家,不过他并不计较,对他来说,有机会可以练手艺就非常高兴。
“人只要勤劳肯干,能吃苦,就不会没有活路。”这是淳朴的洪兴南一生的信条。那段时间,他经常白天拉板车,晚上出去帮人煮菜,很多人拉板车累了一天,回到家都不想动,他还是乐呵呵地出去帮人“煮桌”。即便妻子吴秀玉临盆在即,家里的甘蔗又到了不得不收的时候,乡亲家里办婚宴,他还是扔下妻子和地里的甘蔗去了。后来请客的主人家觉得过意不去,就让人来帮忙收甘蔗。
丰富的理论基础,加上他勤学肯练,他的手艺进步很大,一只猪、一些普通的食材,就可以变出很多花样,深受乡亲们的欢迎。
勤学苦练厨艺获肯定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当他准备得差不多了,此时,一个跳出农门的机会来了。在结拜兄弟的介绍下,他来到农机厂食堂当厨师,为300多个人煮饭。这对他来说,又是一个更大、更好的平台,当时要为工人煮夜宵,一个晚上有2毛钱的加班费,没多少人愿意干,他一个人全包了,对他来说,既能练手,每个月又能多赚三四元的加班费,何乐而不为呢。很快他就从工厂的临时工变成主厨。
然而工厂毕竟是工厂,材料有限,最好的东西是肉,其他的也很少见。因此,他就托关系到彼时的中旅社帮忙。由于他勤快肯干,不计较,煮出来的东西味道也好,后来,中旅社一有华侨接待任务,就叫他过去帮忙。
还有一些单位,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食堂没人煮,他就自告奋勇去煮,过年都天天在外面忙。
对他来说,这些都是练手艺的好机会,他坚信,总有一天,学到的东西都能用得上。因为一心扑在工作上,家里的事儿他全都不管,别人都说他煮饭好吃,可他从来没在家煮过一顿饭给家人吃,“毫不夸张地说,他连开水都没烧过。”吴秀玉笑着说。
他所有的努力和积累,都在锅勺的碰撞中不断地提升。在一次意外的舌尖上的“面试”之后,35岁那年,他被“挖”到南安招待所,厨艺进一步获得肯定。
乐于授徒 桃李满天下
国家高级烹饪师、高级技师、福建闽菜大师……在厨房奋斗了几十年,直至去年才正式退休的洪兴南,收获了一项又一项的荣誉,从1993年,南安市烹饪协会成立至今,他一直担任会长。
对洪兴南来说,这些荣誉都比不得看到自己的徒弟在进步。25年来,南安的职校及一些等单位,每年都派人来培训,当然,又是义务培训。每年他都会带出十几个徒弟,如今,泉州地区、特别是南安,许多大酒店的总厨,都是他的徒弟。
“在许多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厨师都有各种各样心知肚明的好处,其他的不说,至少能吃饱。有什么好吃的,自己先吃再说。但他从来不这样,不贪小便宜。”洪兴南的徒弟南安大酒店总厨谢精明说,师傅不仅厨艺值得学习,他为人处事、他的勤勉更是值得很多人学习。
退休后,洪兴南也没有离开他所热爱的美食,近期,他正牵头南安市烹饪协会的会员们一起,走访南安各乡镇的特色小吃,准备着手整理一份南安特色小吃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