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一支16人医疗队援非,仅4人未染疟疾;10年前永春曾培育黄花蒿
屠呦呦就是从黄花蒿里提取青蒿素的
“中国神药”青蒿素在非洲拯救百万生命
10月5日,中国著名女医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传出,青蒿素作为目前抗疟首选药物,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青蒿素曾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昨日,记者采访了25年前援非的泉州医生,听她回忆当初的抗疟经历。谁能想象16人的医疗团队中仅4人没有感染疟疾?又有谁知道,泉州在十年前也曾种植过可供提取青蒿素的黄花蒿?
□早报记者 陈玲红 郭晓冰
那时疟疾高发 援非泉州医生曾染疟疾
泉州市第一医院的孙少芳医生是当年援非医疗团队的一员,从1989年12月到1991年12月,孙医生在塞内加尔度过了人生中印象深刻的两年。
“感染疟疾的很多啊!”孙医生感慨,“虽然那时候青蒿素作为抗疟新药已经诞生,但在塞内加尔的医疗团队使用的仍是当地药物,我们带去的也只是预防的药,治疗效果不错,但还是有很多的人感染疟疾。我们医疗队总共16个医生,只有4人没感染。连医疗队发病率都这么高,外面更不可想象。”
青蒿素作为抗疟新药,对世界各地感染疟疾的病人无疑是一大福音。有资料显示,中国与东非国家科摩罗联合开展的青蒿素快速消除疟疾项目,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将科摩罗的疟疾死亡人数降到零、疟疾感染率降低超过98%。据新华社电,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表示,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是目前世界疟疾治疗的首选药物,“这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必将进一步推动中非在卫生领域的合作。”
永春曾种黄花蒿 120万株苗种支援重庆
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出来的,而这种植物在泉州永春也曾种植过,那时还支援重庆。
2005年,根据调查,永春县约有189科753属1431种植物,其中药用植物有480多种,是福建省主要的南药出口基地县。根据这一现状,2005年9月,永春县规划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随后启动了药用植物种植基地建设。第一期种植基地于2006年培育黄花蒿苗种,这批苗种不仅为永春县13个适宜乡镇的1250亩地提供了良种黄花蒿,还有120万株苗种“远嫁”重庆供那里的农民种植。当年8月14日,第一茬黄花蒿开镰收割,一亩地4个月收入约1500元。不过,这里的黄花蒿种过一年便没再种了。
■相关新闻
实验用的青蒿“厦门产”
有趣的是,屠呦呦在198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她和她的研究小组当年在抗疟疾药研究时使用来自于“福建厦门产的青蒿”。
这篇发表于《药学学报》的论文,题为《重要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I》介绍了研究小组用“福建厦门产的青蒿”经水蒸气蒸馏后,提取分离青蒿素,论文还指出,青蒿虽然是世界广布种,但是,青蒿含量随产地的不同差别极大,我国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是从南到北递减的趋势。福建厦门、广西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为0.8%—1.6%,算是比较高的。 (据《厦门日报》)
厦大校友助力屠呦呦
近日,有一则消息揭秘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位美国“伯乐”——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两位科学家路易斯·米勒和苏新专。厦大美洲校友会随即发布消息说,苏新专是厦大校友,是厦门人。
苏新专说,米勒和他是从2007年开始调查青蒿素的发现者。先从网上找资料,再从一位教授李国桥那里,第一次知道屠呦呦。
大约在2010年的7月,他们和屠呦呦第一次见面。
为了能让国际科学界了解屠呦呦,苏新专陆续翻译了屠呦呦的几乎所有论文。不过,让屠呦呦获得国际注目的是米勒和苏新专为配合拉斯克奖写的一篇文章,题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发表在著名的《细胞》杂志上。米勒和苏新专写道:“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我们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中药所)的屠呦呦教授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
现在看来,这篇文章是至关重要的——之前西方人都不怎么关注这个事件。苏新专介绍说,当时这篇文章是和拉斯克奖配合的,拉斯克奖是生物学界里很重要的奖项,《细胞》杂志的影响力非常大,连在一起就引起了关注。
不过,虽然从2010年开始向诺奖评委会推荐,但是,诺奖迟迟没有消息。苏新专说,米勒便“年年推”。(据《厦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