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泉州国学教育调查:私塾没那么“神秘” 诵古文为主

2015-10-19 10:12:12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问道国学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而其文化经典早已传承千年。现在,社会上又掀起一股“国学”热,私塾等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这当中有着众多家长对国学教育的期待,也给现行学校教育带来了一些启示。

泉州的国学教育是何种情景?泉州的私塾真实状况又是如何?家长、学生、专家、教育部门又是持何种态度?本期封面纵深为你探寻一二。

□本期执行:李波玲 许奕梅 文/图

国学教育 其实没那么“神秘”

老师戒尺不离手

“国学”、“私塾”,在很多人眼中或许还是神秘的存在。传统的私塾主要从事启蒙教育,称为“蒙馆”,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识字。现在的私塾,则因为创办者目的的不同,所学内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总的来看,则是以学习国学经典为主。在泉州有多少“默默”开办着的私塾或书院,里面的孩子都在学什么?让我们一探究竟。

走访1

南安一书院:每天诵古文练武术

清晨6点,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时,南安一家国学书院的学童们已经起床准备晨练并开始一天的国学学习。

这家书院有童蒙养正班和国学武术班两个班级。童蒙养正班的学生有20个,3周岁到7周岁;国学武术班有5个学生,14岁到17岁。他们有的是泉州本地人,有的来自福州甚至外省。

书院刚创办一年左右,倡导言传身教、亲子共成长,老师和家长会时常举行共修会,对传统国学的教授方式、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讨论。周一到周六上课。在未来,书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开设琴棋书画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知礼仪懂规矩。

学童分心

老师戒尺打背提醒

每天6点20分,学童们开始晨练,内容是少林武术。7点吃饭,8点开始上课。8点到9点是第一节课,主要诵读《三字经》、《弟子规》。9点到9点50分是大课间,包括自由活动或武术锻炼。9点50分继续上课,以《孝经》、《弟子规》为主。

上课开始后,先是10分钟的打坐。老师让童蒙养正班的小书童们都盘腿坐在坐垫上,眼睛闭上,抛却杂念静心坐着,过程中有个别孩子忍不住头扭来扭去瞧其他孩子。

10分钟后,打坐结束,第一排的学童起身到老师那领《弟子规》分发给后排学童。其中最小的是只有三周岁的开心,他沉稳地捧着书一本本分发给后排学生。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在老师的带读下,学童们继续双腿盘坐,一手按住经书,一手指着经文,逐字逐句诵读,但声音听上去并不是很整齐。

老师走远,个别学童就停下来不读,老师走近时赶紧正襟危坐大声诵读。发现不认真诵读的学童,老师会用戒尺敲打学童后背提醒,有个学童不盘腿坐好,老师也敲打他的腿。

1小时后,诵读完《弟子规》,学童们双手捧着教材至额前,稚嫩的声音跟着老师说完“感谢圣贤书教会我……”等敬语,再由第一排学童逐个将教材收齐交还给老师。随后,学童分别向老师九十度鞠躬“老师辛苦了”,便排队走出教室。其中一个学童无法自制,在下课时尿了裤子,老师只好先带他去换衣服。

孩子们快乐农耕

用餐不语

饭后自己洗碗擦桌

走出学堂,学童们不论大小都自己穿好鞋子,年龄小不太会穿的年龄大的学童会帮忙。短暂的休息时间,学童们也会嬉戏打闹,有的还会玩水,显现出儿童爱玩的天性。

11点开始吃午饭。

童蒙养正班的学童们和国学武术班的少年们一起到各自的座位上站好,作为帮厨的孩子家长将一碗饭菜和一碗汤各放在每个人的位置前,都是素菜。

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一起诵读感恩词,念完“阿弥陀佛”后,念起:“我们以至诚的心感谢……”随后,“恭请老师长辈先用餐”,学童们再入座开始就餐。

用餐过程中,大家都不发一言,饭堂内墙上也贴有“止语”二字,大家几乎都会把盛的饭菜吃完,没吃饱的可以再盛,吃完的就拿着自己的碗筷到外面清洗。

在中午的午休过后,下午2点半继续上课,主要诵读《孝经》。4点到5点进行武术训练。课余时间他们会学着浇水种菜,学习农耕。

走访2

惠安明德小学:孩子们爱上经典课

惠安县明德小学算是泉州目前知名度较高的一所注重国学教育的民办学校,它除了自编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主的校本课程,也设有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

国学课堂诵读朗朗上口

朗朗读书声。记者轻轻地从二年级的教室后门进入时,身着亚麻复古裙装的老师,正在领读《诗经·唐风》里的《无衣》。诵读三遍之后,老师逐句讲解《无衣》的意思给孩子们听。

“接下来我们轮流来背诵了。”老师要求。一共分成四列小组的同学们,单数组和双数组分开,由单数组先起立诵读一句,双数组的学生接着诵读第二句,如此循环。

这样一轮之后,老师满意地点点头,又说道:“最后我们要‘开飞机’了。”所谓的“开飞机”,就是大家用小手在桌面上拍着紧凑的节奏,诵读出所学的内容,速度比刚才快了许多。

“坐着久了,孩子们偶尔会分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们更集中注意力。”老师笑着解释自己的教学方式。

孩子称喜欢国学经典和书法

“感谢圣贤书……”孩子们双手捧起书本放至额前,跟着老师说完虔诚的敬语,遂开始进行自由活动。

走出教室,记者也跟着孩子们进行课间活动。有的选择在教室里安静地看书,有的跑去操场玩健身器械……

正在读六年级的小舟有着开朗的笑容,他在两年前转学至这所国学气氛浓烈的学校。

“我更喜欢这里。”小舟思索片刻后,告诉记者。在之前的学校,老师教的内容很多要求记忆背诵,相对枯燥乏味。来到新学校,“一开始很不适应”的小舟,已经基本上可以自学,自行阅读一些古文作品。

小舟笑道:“这样的方式让我更有成就感,老师不会督促我们要背书,也不会说考试拿高分之类的话。”

小舟平时最喜欢的课程是每天的国学经典课,其次是书法、武术。不只是他,许多孩子积极地凑过来分享自己喜欢的课程,多数会提到国学经典和书法。

现状调查

私塾: 多数不在监管之下

泉州的私塾究竟有多少?记者联系询问泉州各县市区教育局均得不到答案,有涉及国学教学的多是教育培训机构,私塾名义的则未有登记,究竟有多少孩子正在私塾里学习则难以统计。

记者从一业内人士刘先生处了解到,私塾虽然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旨,有其可取之处,但因很多不在官方的监管之下,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抹不去的硬伤。

★硬伤一

资质多数没被认定

记者了解到,泉州市教育局不审批私塾等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这类机构需经由工商部门登记审批,属地教育部门负责把关机构教师的资质。但目前有的私塾“偷偷摸摸”办学,没有到工商登记注册。

私塾没有人管,身份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私塾“先生”的教师资格及教育从业经历就成了监管空白。“许多私塾看重的是老师的国学造诣,自称长期学习传统文化的,拜师国学大师学习多年经典的,他的知识水平就不好界定,招聘来的教学老师有没有教师资格证、文化水平高低都难以保证。”刘先生说。

★硬伤二

背不出来有的会体罚

刘先生说,传统的私塾主要从事启蒙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识字。而现代有的私塾则把背经当成主要教学任务,甚至不求方法,只让孩子死记硬背。

“有的孩子念私塾写字都没练,背经倒很厉害。”刘先生说,有的私塾对古代经典国学过分倚重,排斥现代教育,有的孩子到了上小学三年级的年纪,古诗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写字都还不怎么会,这让儿童远离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难以和下阶段进一步的学习对接。

★硬伤三

多不看重学籍和升学问题

国学班教授的内容五花八门,教学形式也十分多样:有周末开课的,也有全日制“私塾”式的;有只教中文的,也有中英文双语教育的;有只教经文的,也有教授古琴、书法的。

读私塾的学童除了学龄前儿童外,还有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通过退学或休学的方式转到私塾,其中一部分学生通过其他渠道在体制内学校保留有学籍,另外一些学生则没有在意学籍的问题。

“许多家长因为推崇国学将孩子送进私塾,但没有认真考虑孩子今后升学转入普通学校继续接受初、高中教育所必不可少的学籍问题。”刘先生说。

离开戒尺 国学能否成就人才?

孩子们在课堂诵读经典 (戴晓晖\摄)

“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上课离不了一把戒尺”……一直以来不少人对过去的私塾以及传统的国学教育可能存在各种看法和质疑。现代国学教的是什么,怎么教,与义务教育课程是否有冲突?学国学能否成就人才?在国学教育中弱化考试是好事还是坏事?

教学

“国学等于读经典是以偏概全”

“我们不能活在‘真空’中。”惠安明德小学郑校长认为,学生们首先要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正确面对课程教学与应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特色课程的学习。既学习《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等中华经典,英文经典,也学习武术、音乐、舞蹈、书法等才艺课程,还应重视德育实践。例如,郑校长会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践行《弟子规》,感恩父母,让孩子在回家后主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在郑校长看来,除了感恩教育,环保教育、自然农耕实践等,都是德育实践的内容。“校外有十多亩有机农业园,每一周师生们都会安排时间去菜园里进行种植。”这样一来,还能让孩子们懂得农作的艰辛,在种菜的过程中享受与自然亲近的乐趣。

“我个人认为,要活在当下,不能偏离实际。”孩子在市区某小学读毕业班的陈先生说,国学文化博大精深,“我支持孩子去接触,但不赞同一味本末倒置。”

在陈先生看来,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安排具有系统性,适合当代学生。孩子要综合发展,才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陈先生还指出,古代的学习其实也不仅局限在文学经典,比如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六艺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而且有不少优秀的古人是全面发展的,像大诗人李白还会剑术,数学家祖冲之对文学音乐的研究也不差。”

陈先生说,现在不少人认为国学教育就是读经典书籍,这有以偏概全之嫌。“我更倾向于认为,孩子可以在课外阅读时间辅助性地学习经典。”

●声音

学好国学 其他都可以自学

“3岁起让孩子读古文,学习文言文,识字但不写,5岁时,他们的识字量可以达到1000字左右。6岁后再开始学毛笔,学礼乐。其中还会让孩子学习英文经典,让他们以后有能力走出国门,弘扬国学经典。”从事国学教育的胡老师说。

“孩子年纪较小的时候,着重学习一些经典文化。年纪大一些比如13岁左右,再来接受其他如数学、英语等课程,只需要短时间的辅导,他们完全可以自学甚至学得更好。”胡老师觉得。国学教育重在启发智慧,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以前孩子在家里很娇气,什么事都不做,现在他回家都会主动帮忙做事。”来自洛江的一位母亲现在在泉州一家国学书院内做义工,她5周岁的儿子已经在书院上了一年学。

说起孩子的变化,这位母亲很满足,她说孩子现在变得礼貌懂事,见到长辈会主动问好,晚上下课回家会帮忙做家务,自己的房间会试着去打扫。她已不打算让孩子去上幼儿园,继续留在书院里学习。

书院里另一位6岁孩子的家长甚至打算不让孩子去上小学,“小学里虽然各种课程都有,但孩子只要掌握了学习能力,以后该会的他自然都会学会。”一些家长认为,在书院里专注学国学比在普通学校里门门都学能带给孩子的会更多。

考试

国学教育弱化考试 可行吗?

有个别家长是冲着私塾不考试而把孩子送去就读,但在不少老师看来,虽然学的是国学,考试也是少不了的,因为学习效果离不开考试的检验。记者了解到,明德小学会正常进行考试,期中考、期末考一样都不会少,但是并不会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

“每次考试都会多准备试卷。只要学生愿意,我们可以专门为他再设置考试。”郑校长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主动去复习,再申请考试。老师则都会耐心准备,而且出于信任,并不用全程监考。学生们的自信心提高了,而且记入档案的成绩会选择考出的最高分,无负担地学习,学生有更强的动力。

“孩子从读书开始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太辛苦了。”家住鲤城区的市民林先生认为,现在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出于不同的目的,会想方设法送他们去学习各种五花八门的才艺,导致孩子们失去了正常的课余时间。

“考试是需要进行的,但是不用过度,按要求把该考的考好了,也就足够了。”林先生说,国学等内容的学习,可以当成课余的兴趣爱好去培养孩子,老师没必要再出考卷给学生造成负担和压力。

●声音

生活践行是最好的考试

“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学生因为一些小事在争吵,我劝导其中一个学生时跟他说‘千里家书只为墙’,他会回答我‘再让三尺又何妨’,然后转身就走了。”

在胡老师看来,学习国学,重在德行、礼仪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定性和好的生活习惯,做事进退有度,保持清净心。而孩子学没学到,都是通过践行来考核,要把学到的做出来。他们能不能把国学经典融入生活中,比如能不能在生活里《弟子规》里所说的,遇到事情能不能用古圣先贤的思想来解决,这就是考试。

“除了知识,快乐和健康最重要。”虽然没有定期开展笔试检验学习成果,胡老师却会定期对学生们进行体能测试,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我们这的孩子才六七岁都能把四公里一次跑完,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未必能做到。”

观点碰撞

“一把戒尺” 能否出人才?

谈到国学教育、私塾等相关字眼,必不可免要说到“体罚”。据业内人士透露,之前晋江深沪的一位家长将学龄前的孩子送进晋江某私塾,每天让孩子背诵四书五经和古诗文,孩子一背不出来就让孩子罚跪,两个月后孩子哭闹着不想再去读,性格也变得有些自卑。

●观点1

爱孩子就不会打孩子

“先生持戒尺打手心,持教鞭打学生,这些情节都是被影视剧给妖魔化的。”明德小学郑校长说,每年新生入学,家长咨询的第一件事基本上是关于体罚的问题。“真正的国学先生都是爱学生的,不排除存在个别有体罚学生的老师,但一些没有深入了解国学的编剧夸大其词,引发误会。”

“国学教育应该是要让孩子能主动接受并能最终内化为国学素养。”国学教育不止停留在私塾,它的精华也在普通学校里受到推崇。晋江沙塘中心小学李老师介绍,学校从2010年起开始开展国学教育,分低年级、高年级编印两本《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国学教育追求润物细无声,学校注重方式多元化。除了坚持每天课前五分钟诵读古诗文,还结合音乐、舞蹈、绘画和游戏等,让学生唱古诗、跳古诗韵律操、画古诗、把古诗融入“踢毽子”等游戏。“国学教育只有按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循序渐进,老师也以身示范,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观点2

“适当”体罚有必要?

四川籍的李女士与丈夫来泉务工多年,现在是一家以国学教育为特色的小学里的职工,两个孩子都在这所小学里接受教育,如今老大已毕业上初中。

对于有个别国学学校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李女士认为这有些“过了”。“适当的小惩大诫是有必要的,但要在原则范围内。”李女士说,接受国学教育的孩子可以从一些经典中获得启示,遇事时懂得思考分析、主动承担,会用经典的要求来约束自己。

“爱子女的大人也不会无缘无故进行体罚,主要是让孩子记住教训。”李女士表示,只有孩子真的做得不足够,老师才会用教鞭来提点提点,给孩子一个警示作用。

“戒尺在我们几千年来的教育发挥的作用不小。”一位弃商从教的国学老师古老师提出,聪明的孩子才更需要戒尺和教鞭来约束。

因为注重对孩子们专注力和定性的培养,在古老师看来,古人用戒尺是有讲究的,聪明的孩子大多调皮好动,没有戒尺,他们的专注力就更难集中。“正所谓‘戒生定,定生慧’。”这个“戒”,指的是自律之意,而使用戒尺的目的也是让孩子们养成自律习惯。

弘扬国学 传承更要注重创新

经典诵读表演

据了解,泉州一些私塾里的学生除了学龄前儿童外,还有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通过退学或休学的方式转到私塾。现在不少私塾起步时间并不长,未来这些孩子与常规教育能否成功“接轨”?专家表示,如何创新并与时俱进是当下国学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

分析

国学给教育带来什么?

★观点1:教孩子,更要教家长

在洛江区虹山乡,刚刚从事国学教育不久的陈老师提出,国学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更要教家长。“子不教,父之过。”陈老师认为,国学教育强调的是心与心的交流。家长学好了,在生活中就可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因此,陈老师的国学教学更侧重于教一些“家有儿女”的成年人,通过帮其塑造良好的家风、家训,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

“国学教育的目标,除了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老师们自己也要跟着成长。”顺人性、教人伦、读圣贤书,老师教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教老师成长。“老师培养师德,让自己不断修心变得更好,最终才能教出更好的学生。”

★观点2:要践行经典,孝顺父母

“是朱子治家格言的‘朱’。”8岁的朱朱向记者作自我介绍时,是这么描述的。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朱朱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随着务工的爸爸妈妈来到泉州,年长的哥哥则留在江西老家上学。

朱朱是个腼腆的女孩子,可说到经典诵读,她立刻自豪地笑了起来——学习国学,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孝顺父母,不让父母为我担心”。“我已经做到《弟子规》要求的全部了!”懂事的朱朱回到家会主动给父母洗脚、做家务。

★观点3:要独立,要有礼

“说实话,一开始我并不赞同孩子来这类学校。”福清籍的敖女士坦言,尊重丈夫的意见,她特地提前做足了功课,对国学教育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最后才同意送两个孩子到泉州学习国学。

“孩子从喜欢逛超市变成喜欢逛书店。”调皮机灵的小儿子让敖女士最放心不下。谈起小儿子的变化,敖女士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慢慢发现儿子不仅“沉得住性子”变得爱看书,还比以前更加独立,有礼貌了。如今,敖女士看到两个孩子并没有变成想象中的“书呆子”,反而更加优秀,不禁庆幸自己和丈夫当初的决定。

“开笔礼”上,学生给老师们敬茶。

声音

学国学 有没有“前途”?

国学教育有其精华之处,但随着孩子年岁渐长,是继续学国学,还是进入正规学校接受体制内教育?从国学环境中走出的学生,进入小学、中学、大学学习,现有的知识能否跟上进度?家长们要面对的问题不止这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学籍问题如何看待。

★观点1

一味学国学 其他学科跟不上

惠安明德小学郑校长说,“孩子终究是要参加高考走上社会”。许多接受了国学教育的孩子,因为不重视其他学科,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时难免会遇到问题,因为学历的断层,难以同正规学校毕业的孩子接轨。郑校长还指出,“比学籍更重要的是,孩子一味地只学习国学经典,升入中学、大学,其他学科知识会跟不上”。

乐观的胡老师却认为,学籍对孩子的前途构不成问题。“孩子接受了国学教育,学到的知识更加全面。”胡老师说,如果家长注重学籍,可以想办法在学校里注册,平时则侧重于接受国学教育。“即便是没有学籍,孩子只要有才能、有特长,也可以考虑通过自主招生、特招等渠道进入高等学府接受现代教育。”

★观点2

义务教育为主 国学教育为辅

四川籍的李女士最有发言权。她现在是一家以国学教育为特色的小学里的职工,两个孩子先后在这所小学里接受教育,如今老大已毕业上初中。

小升初的过渡,孩子能否适应?李女士笑称完全不用担心。一直以来孩子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的影响,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懂得分享互助,性格开朗合群,对新环境适应性强。

在学习方面,李女士说,孩子主动自觉,平时习读经典文化,也不会落下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与同龄的孩子相比,不仅综合素质不落后,而且写作、表达方面的能力更强。

专家看法

传承优秀文化 更要注重创新

其实,迄今为止对于如何办好国学教育,许多学者仍在不断探索当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固然,国学教育有其精华可取之处,却亦有其不足存在。无论怎样,办学需规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多数学者则认为应有所取舍。

华侨大学通识学院肖北婴副教授认为,国学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探讨国学教育,“首先要明确,优秀部分应当予以传承。其次是怎样传承的问题”。

肖北婴说,任何一个文化都是适应一个特定的时代的,有其思想精华和人文价值存在。部分家长重视国学教育,但是没有意识到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简单搬运并不是正确的国学教育方式。”

现在国内大多数开设国学教育的私塾,并不具有正规的办学资质;滥用老师,也是长期被诟病的不足。“从事国学教育的学校、教师是否有资质也很重要。”肖北婴说,一个有资质、有水平的教师,才能合理把握国学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教育出真正优秀的学生。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的文化精髓,但当私塾等机构打出国学旗号时,相关监管不可或缺。否则不仅孩子没有学到知识、未能领会文化,反而会受到安全的威胁。

另外,家长们还应予以重视,国学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关键是创新。“一味替代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如何在优秀国学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我们要深思的一个问题。”肖北婴说道。

相关新闻

九日山书院 正申请复办

历史上朱熹曾赞誉泉郡人文鼎盛,称颂“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在泉州人文涵化、习儒修德、教养为先的历史文脉的形成过程中,古代书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也是传承国学经典的重要场所。

据记载,泉州书院开始并发展于唐末,鼎盛于宋,巩固于元明两朝。宋代以后,泉州书院发展更为鼎盛,相继出现12所书院,地域分布广泛,除了府城之外,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同安各县都有。到明代时,书院更多达20所。在宋元明时期,欧阳书院、泉山书院、小山丛竹书院、石井书院并称当时泉州四大书院。

九日山原有“九日山书室”,相传是唐代欧阳詹读书处。南宋,朱熹登游九日山时创设“九日山书院”,亲自讲学授徒,使读书的书室变为讲学授徒的书院。九日山书院在南宋时培养出一些著名人物,如傅伯成、傅伯寿兄弟。

南宋末,九日山书院废。

记者了解到,九日山书院正申请在九日山延福寺内复办,书院一名老师称,希望将古代书院文化更好传承下去。

另据了解,今年9月,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文顶教授曾率调研组来泉考查书院文化,主题就是“探索书院在现代社会复兴与创新的研究”,提出复办古代书院,并强调与现代的教育体制形成互动和补充。书院的复兴,也需要全方位的创新,以适应时代新的需求。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