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最大古井藏身张坂旧厝 内径3米距今300多年

2015-10-29 08:10:2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村中的子母井,老人说是清朝时建的,现在还在使用

东南网10月29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尤燕姿 夏鹏程 文/图)青山环绕的村庄里,藏着十几座清末民初的古建筑,潺潺溪水从屋前流过,好像在述说着当年的历史。昨日,泉州市文管部门在台商投资区张坂镇霞美村,发现了一处有300多年历史的子母老古井,以及一座百年典当行,当地的村民为我们讲述了这些古迹的故事。

内径3米 为泉州最大古井

四五座青石红砖燕尾脊的五间张大厝,排排连着,坐落于霞美村村委会的旁边。这一排古建筑,是旅居菲律宾的先人黄世美,建于清末民初的。红砖是从菲律宾运来的,墙上的石雕栩栩如生,但因长年无人居住,有的房屋已经年久失修。

最吸引人眼球的是红砖厝上的砖雕。砖雕上的图案清晰可见,树枝上的叶子与小鸟、灯笼上刻的“添丁进财”。古厝前,还奉供了一尊关帝爷,一块“关帝爷”的牌匾是民国十一年间的。

藏在黄长水、黄光汉故居后面的,有一口内径长约3米的古井,年代要追溯到明末清初,距今300多年。据75岁的村民黄晋昆介绍,这口井原来是一口很大的潭水,用于灌溉,后来变成了井水,供全村人使用。

这口井有一个大井口,两个小井口,被称为子母井。打小,黄晋昆就没见过这口井干枯过,每天的清晨和夜间,这口井边就像集市一样,村民们聚集在这里打水、洗刷。为了安全起见,后人用石栏将井口围起来,再后来,就将井面遮盖了一半,如今还有许多村民吃这口井的水。泉州文管所研究员黄真真介绍,这是泉州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古井。

清朝的典当行遗址,后人找出牌匾比划上去

坐轿挑白银 化解两家仇怨

说到村里最响亮的一户人家,是清末民初年间,开典当行的黄世远。黄世远生于1861年,卒于1918年。喊他曾祖父的黄建生,珍藏着一块170多年历史的牌匾。听说村里来了很多文管专家、古建专家,他赶紧将这块牌匾抱出来。牌匾上写着“益裕税典”四个大字,旁边写着“同治癸酉夏”。

黄建生说,太爷爷当年开典当行,有过这么一段典故。当时镇安铺埕边村骆氏,有两户亲堂因事纠纷,互不让步,双方遣散老幼,关门困户,剑拔弩张,准备械斗。当时,官府也拿他们没办法,有人建议请德高望重的世远先生出面调停。

先生见义勇为,欣然接受请求,遂携带白银数百,坐轿赶赴埕边;官府吩咐折冲,双方接受和解,这场一触即发的械斗终于避免。为了答谢世远的恩德,官府特送上一块“为善是福”的牌匾给他,如今,这块牌匾仍镶在古厝的门墙上。

黄世远也在村里建了一排古厝,留给现今的后代。如今,黄建生这辈的9个兄弟姐妹,有的在香港,有的在上海,有人从政,有人经商,也算是村里的名门望族了。

□延伸阅读

泉州的古井有不少典故,据明万历《泉州府志》记载,当时泉州市内“井三十有八”,当然这指的只是那些比较有名的古井,散落民间不知名的井数不胜数。

状元井:市区孝感巷的状元井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口井与南宋状元曾从龙有关,据传曾从龙的母亲是在这口井边生下他。

荔枝井:闽南有句俗语说:“富呀像李五。”明代晋江李五古厝边有一荔枝井,井口呈四方形,这口荔枝井是李五的四媳妇夏天浸泡荔枝的地方。荔枝容易上火,整担荔枝运来后,先悬放到井里冰镇后再食用。

成功井:开元寺后面有一条古井巷,巷里有成功井,这口井与郑成功有关;而施琅故居里前厅和中厅之间有口井,这口井则与施琅有关。

夫子泉:老井位于府文庙广场舞台东侧。南宋隆兴初年,该井清泉涌出,甘香特异。古代文人王梅溪题诗盛赞,后人勒石“夫子泉”志之,建石亭加以保护。明万历《泉州府志》描述,这夫子泉是宋代一位教授黄启宗派人挖掘出的。据悉,过去考生要进京赶考前,都会特意来饮一瓢夫子泉水,希望能幸运高中。据住在府文庙附近的老人讲,夫子泉的井水很浅,数米可汲。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夫子泉呈四角形,井口黑褐色,井上用一个带横杆的铁圈锁住。(综合报道)

相关报道>>>

山村古厝竟是清末典当行 占地3000多平 曾闻名惠南

古厝占地很大,窗口设计很精巧。

【编者按】

据10月25日《全国罕见!泉州发现祈福道场遗址 藏在深山无人识》报道,泉州发现罕见古代祈福道场遗址,引起诸多读者关注。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霞美村村民就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们村也有稀罕的遗址——一个典当行和一口古井,都十分罕见。而他们村刚好与古道场所在地崧山村相邻。昨日记者跟随文物专家一同到这个村子“探宝”。

古道场遗址引热议,读者主动来献宝——

山村古厝 竟是清末典当行

张坂镇霞美村,如今看起来只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可在清末民国初年,这里竟然开起典当行,规模还不小。这是怎么一回事,其中又藏着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早报记者 苏凯芳 庄丽祥 文/图

占地3000多平方米 当铺曾闻名惠南

据介绍,该典当行是霞美村62岁村民黄建生的太爷爷黄世远在同治年间开设的。黄建生提供的黄氏族谱中记载:“先生少习货殖,及长继家业。在村创建‘益裕当铺’,在县城与士绅李君合营‘庆裕当铺’……曾名闻于惠南。”

在黄建生带领下,记者来到黄世远当铺的所在地。据他介绍,当时他的太爷爷黄世远在当地共建了3座“五间张”古大厝。与之相邻的还有一座两层楼的古厝,用于开设典当行,另一座两层古厝则开办私塾,五座古厝占地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由于古厝依山而建,黄氏祖先便利用山体几块巨石形成的一个石洞,打造成一个小仓库。

“有人说这个仓库是放典当物品的地方。”黄建生说,他小时候曾进入这个石洞,有两三米深,有人曾跟他开玩笑,说里面可能还藏有宝贝。

古厝年久失修,牌匾被保存下来。

古厝细节十分精妙 专家建议保护利用

黄建生说,村里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当地两家堂亲发生纠纷,互不让步,双方遣散老幼,关门闭户,准备械斗。有人建议请德高望重的黄世远出面调停,黄世远欣然接受请求,随即携带白银数百两,坐轿赶往调停,双方得以和解。大家非常满意,称从来不曾见过像世远伯这样,带着银子为人排解纠纷。

遗憾的是,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当铺存货常常被盗,黄氏家族的典当行日渐衰败,直至结业。古厝因年久失修,多处屋顶发生坍塌。至今黄建生还保存典当行“益裕当铺”的牌匾,他说:“这是祖先留下来的,再不好好保存就没有了。”

泉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席蒋钦全对面积如此大的建筑群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一些建筑细节,如窗口、大门门梁处的门灯都是十分精妙,如果黄氏后人加以保护、利用,这些建筑还是可以慢慢恢复起来。

泉州市文物专家黄真真说:“一般典当行都是开在县城等繁华地带,隐匿在普通的小山村着实少见。”她猜测在那个年代,这里可能是一个官道,或者是经济发展非常好。

黄真真表示,霞美村与崧山村都保留十分原始的古民居,民风淳朴,山清水秀,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当地村民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一同将两个村子打造成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来源:东南早报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