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泉州要闻 > 正文

泉州:释放文都新的生命力

2015-11-16 07:47:06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从cosplay秀到全国艺术特长生节目汇演,再到惠女阿芳少儿舞台剧和童星才艺表演,昨日的市区西街大麦仓从早到晚演出满满。青少年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为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献上了祝福。图为全国艺术特长生节目汇演中的印度舞表演。 (戴涵琦 摄)

泉州:释放文都新的生命力

过去一周,相隔万里的亚欧文化之都经历了两个历史瞬间:

比利时蒙斯、法国马赛、德国鲁尔,中国泉州、中国宁波,韩国光州、清州,以及日本横滨……8座“亚欧文化之都”城市的代表,欢聚泉州,第一次并肩而立。

同一个夜晚,欧亚城际交流装置首次开启。泉州与德国柏林微笑地打了照面,3D大罐秀与第三届欧洲《红楼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现场在同一个画面里呈现,直击人心。

这场相聚的名字叫做“魅力文都”。在比利时大使馆参赞那烨飞看来,文都的魅力不仅在于展示文化的多样,也让我们在社会、城市、经济、区域领域拥抱变化。

作为这场聚会的促成者和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已经在文都改变城市的进程中先行一步 ,呈现其在城市格局、文化业态、百姓生活方面生生不息的影响力。

未来,泉州渴望,借助文都的云梯,泉州能以发起人的身份,提议跨洲界的“文化之都”城市联盟,亮出加强交往合作的4项建议,让魅力文都穿越时空、民族与国度,从一城一域,迈向国际合作,成为美誉全球的文化盛事。

□本报记者 郑意凡 林绿波

群众文化艺术展演专场中精彩的舞蹈表演(陈小阳 摄)

城市新思考

探索欧亚文都交流机制

“起初,社区居民很不自信,不敢提任何意见,随着宣传的深入,他们开始踊跃配合。”在査林·科希娓娓讲述中,比利时蒙斯市建设“欧洲文化之都”的历程,生动如在眼前。这座人口仅10万的小城,通过“众筹”市民的智慧与创意来建设“文都”,彻底抹去经济落后的“过期”形象,换上“文化之城”的崭新名片。

这一幕,发生在11月9日。风靡全球的演讲品牌TED首次走进泉州,在源和1916产业园的越界空间,12位亚欧文都城市代表与海内外文创界大咖,一起探讨“新时期国际人文交流中的文都作用”。

俊采星驰,议论风生。所有关于“文都”建设的“验方”、难题、畅想,不吝分享:

在欧洲,德国鲁尔区在工业遗产区大量引入文化创意业,让废旧的煤炭与钢铁之都,变身悠闲的创意工业文化之城;法国马赛以旅游业为突破口,极大改善文化公共设施,让古老的海港城市,重新成为地中海文化的观光胜地……经营数十年的“欧洲文化之都”品牌,已成为点石成金的手指。它往往带给举办城市10年以上高速发展期,投入与产出比达到惊人的1∶6,让城市脱胎换骨,甚至起死回生。

“东亚文化之都”也不乏创举:泉州“古城—古港—新区—全域”四轴联动,催生规模空前的文化转型工程,开启“文都”外交,并以“文都+海丝”的叠加模式,与世界对话;日本横滨注重创造力的文化延伸,提出“创新能力 创造横滨”;韩国光州以亚洲文化殿堂建设为核心,构建亚洲文化中心城市的核心地标,清州从三国共通的文化出发,举办“筷子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

来自欧洲文都的代表们坦言,东亚文都更注重文化保护与继承,欧洲则偏重文化革新和现代艺术。在未来的交流互鉴中,二者或许能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全程参与的市政协副主席李冀平感慨,这样的对话带来多重意义:亚欧文化之都取长补短、互学共鉴,从跨文化交流中探寻共同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形成亚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沿线文都城市积极回应,有利于推进经济与文化互动,增强沿线文都城市的文化影响力;泉州作为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和牵头城市,未来有望发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继续引领、助推亚欧文化之都城市群深层次交流与合作。

不仅有思想的碰撞、精神的盛宴,更有视觉的直观冲击。在西街大麦仓,这一侧,通过丰富的视听元素,“文化之都 国际魅力”主题展览,立体呈现6座亚欧文化之都的文化亮点,令人如同身临其境;另一侧,西街规划展如一面镜子,映出不断生长的文都泉州。

为了让文都间的交流互动永不落幕, 泉州还向参与此次艺术节的亚欧文都城市发出倡议,希望共同建立跨洲界的“文化之都”城市联盟,并提出加强互访和文化交流、建立城际交流机制、促进民间交往与民心相通,加强城市间相互宣传推介与经贸合作等4项建议。

可以说,从最初的影响东亚,到如今的面向世界,泉州文都实践已走向了“升级版”。城市文化外交从东亚的圈子跳出,渐渐有辐射全球的意味。未来,一份崭新的《“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为横跨亚洲城市文化外交,写下注脚:泉州将争取在泉永久设立“亚欧文化之都论坛”;推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此外,还将争取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等联合国有关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建立东盟北京委员会官员和“海丝”沿线国家驻华使领馆官员到泉州考察访问的常态化机制。

市区西街大麦仓的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里,市民拨动十二生肖木偶头的机关,木偶头随之活动起来。 (陈起拓 摄)

文化新成长

在国际练兵中动态传承

时隔15年,泉州再度举办国际木偶节。10个国家和地区的26个剧团漂洋过海,参加史上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木偶家族聚会”。

传统布袋戏、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川北大木偶、皮影戏轮番上演,同城较艺。

看过晋江掌中木偶剧团表演的新剧《龙山情缘》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秘书长雅克斯·特鲁多马上找到导演当面致敬,希望将这部剧翻译成外语,带到更多国际木偶节上巡展,让全世界都知道泉州的木偶艺术。

这一幕,仅仅是亚洲艺术节期间国际交流的一个片段。这些天,从切磋比拼、热情鼓励、诚恳批评到深入探讨,泉州文化界收获了太多惊喜。

“带来的是一个国家的自豪,带回的是整个世界的精彩。”亚洲艺术节期间,市井十洲人涌入泉州,各国艺术惊艳全城。“佛自故乡来”尼泊尔唐卡艺术展、亚洲微电影展映,还有蒙古的马头琴,越南的竹乐,菲律宾的竹竿舞、韩国的巫戏……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团各擅胜场,不用翻完名单,你就能想象出这一季“文都”的华丽与精彩。超百万人次的观众数量,也创下了历史纪录。

看了世界看泉州。如果说亚洲艺术节,为木偶这样一类“热闹”的艺术,提供了“华山论剑”的机遇。当聚光灯投向更多角落,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原以为日趋小众的部分泉州传统文化,在天南海北,竟然有这么多的“粉丝”。

11月2日,第十一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在永春拉开帷幕,新剧《凤求凰》轰动全场。洞箫悠悠,南琶如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被演绎得清新又不失古朴。这是泉州南音第一个有完整剧情的力作。千年雅乐探索新路,力求被更多当代人认可,延续古老的艺术生命。

不只是南音,在持续不断的“文都”活动中,一众泉州文化正走在“去博物馆化”的求新路上,实现参差多态,动态传承:

永春白鹤拳搭上“全面健身”的风潮,武馆遍地开花,日前举行的世界白鹤拳大会,吸引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338位拳师。

德化点燃千年窑火,一场柴烧陶瓷艺术交流展聚集200多名中外陶艺家,共赏最古老的陶瓷技艺锻造的当代精品。

而持续半个月的泉州第32届戏剧会演中,5个剧种的9个剧目,全部是新创。

当代艺术的亮相则更为石破天惊。仿佛一场古今共舞的“行为艺术”,安溪千年古文庙里,搬进了福建迄今最大规模的艺术展——“气韵生动”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海丝艺术公园开阔的草坪上,由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总策展的“力的共生——当代艺术装置展”,静静矗立,流动着当代艺术的韵律感与力量感。

从“东亚文化之都”到亚洲艺术节,短短两年间担纲两大高端国际文化品牌,也让泉州文艺界精锐尽出。从省市直属的文化机构,到县域特色文化资源,再到高校文化团体、群众文化组织,泉州全市合力、全域调度,最大限度地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在与国内外一流文化机构的合作中,他们不断得到磨炼,迅速成长为一支支精兵劲旅。

两度“大练兵”赋予的底气,让泉州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一方面,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争当全国范围内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领头羊”;另一方面,继续以“海丝”、“文都”、宗教、宗亲等为纽带,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为此,泉州将设立传统文化发展基金,实施交流展示、研究出版、艺术创作、整体保护、普及和合理利用六大文化工程。

产业新思维

古城复兴点金多维业态

“我推荐大家去看一看领SHOW天地、源和1916,这两个老厂房改造的文创园区,给泉州古城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和能量。”在亚洲文化论坛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也当起古城推介者。

对于源和1916里的各种文创馆来说,亚洲艺术节是全新的“文化赶集”。国学会馆办讲堂,生活美学馆办创意陶瓷展,拙玉馆办玉友交流会,古玩城办古玩市集……他们与旧面粉厂改造成的“大麦仓”一起,独揽“魅力文都”古城板块绝大多数活动,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文化高地。

周边的商家,直观地尝到了变化带来的甜头。园区之中,对于去年新落成的“众山小”客栈,“推开门就与泉州文化撞了个满怀”成为最好的推介广告。园区之外,小卖部、餐馆“每到文化活动举办期间,店里生意都比平时好上几倍”。

在更深层面,“文都”点金棒,带来古城业态的更新:古厝和旧厂房转身为文创园区,冷落许久的古老戏台重焕光彩,深藏于街巷的酒馆、茶室人气渐旺,民宿客栈更是从2014年以前的四五家,一口气增加到20家,不少还谋划再开新店。一批年轻人带着古城情结开始了创业。以西街的“美好生活”创业团队为例,借着文都活动,他们开了小酒馆、客栈、书屋、手工坊、公益图书馆、茶舍、沙茶面、咖啡馆等一连串商铺。

嗅到商机,民营资本大举进军新业态。以源和1916产业园为中心点,全长800米的新门街,将投入7亿元,打造成旅游文化休闲街区。首期330间店铺中,已有180多间文创店铺签订入驻协议。未来,这里将崛起古城文化复兴的新地标,各种体验馆、老字号、伴手礼、名小吃将遍布街巷,船弄、码头、水街、蕃坊让笋浯溪水系再现宋元风情。在更大范围内,随着古城复兴计划的深入推进,西街东片的历史文化街区,将逐步打造“中国传统城市生活体验区”,成为泉州的“城市会客厅”和市民的文化、精神家园。西片区则建设泉州当代艺术馆,崛起泉州当代艺术展示中心。

正如李书磊点评的那样,泉州正“竭尽全力在做一场文化保护的实验”,一方面,努力发扬传统推动古城复兴,“强力遏制各方利益冲动,避免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区开发房地产”,“努力解决因产权复杂带来的维修滞后、房屋衰败问题和技术性问题”,另一方面,也通过业态更新来吸引年轻创客。

被吸引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泉商,在第三届“文化的力量”论坛上,主导论坛之一的世界华商联合促进会会长许荣茂联动了一批民间组织和闽浙、港澳台侨企业家精英一道回乡:“在全球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深度调整的当下,如果想保持经济增长换挡而不落后,文化的巨大空间正是消费经济的释放所在。”

如今,泉州的文化产值已高居全省首位,未来五年,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将是《文都五年规划》中极有分量的一部分。泉州力争用5年的时间,借助文都之力,吸引创客、扶持龙头,引导企业到亚洲投资“中国文化商品城”,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再翻一番。

生活新思潮

市民畅享全域文化生活

尽管去过许多城市,泉州仍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感慨,这是一个令人感受“万古千秋”的城市。他为看到老君岩而“惊喜”,在海交馆“思绪万万千”,因泉州戏曲而“发思古幽情”。

同样,尽管在“文化苦旅”中走遍欧亚山水,余秋雨仍惊叹:“泉州是一座艺术的码头,思想的码头!”

“他们来到泉州,看到了更多的泉州!”正如“魅力文都”多项国际活动的策划者、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秘书长邹铭峻所言,因“文都”而来的国际友人、政商名流、文化名家,仿佛一面面镜子,让泉州人从更多视角领略“咱厝”之美,也让泉州市民油然增加对城市文化的自信、自觉与自豪。

对市民来说,“文都”更大意义,在于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生活。

高端艺术送到家门口。与几年前只能从电视、网络中“望梅止渴”相比,如今足不出泉州,就有机会欣赏到世界级的文化。以此次木偶节为例,58场演出的35个场地中,只有10个是专业剧场,其他的7所学校和19个户外广场,十足地接地气。在“全域联动”的理念下,25个县域特色延伸项目被纳入亚洲艺术节活动总体框架。即便偏远的山区,也能触摸到“文都”的热度。国际南音大会唱、世界白鹤拳大会,让小城永春一下子涌入海内外上千弦友和武林高手;最古老的柴烧陶瓷作品展,与最前沿的陶瓷电商峰会,一同相聚德化;而藤铁业发达的安溪,则一面包揽首届中国家居工艺文化博览会,一面将海内外艺术大师经月创作的15件雕塑精品,永久留在了过溪绿色长廊。

不光是大场合里的惊鸿一现,这种文化的供给尤显细水长流。仅去年的“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全市就举办了2万多场群众文化活动,今年也有853场省市剧团的公益性演出,2万多场“电影下乡”,让市民天天过节。

文化生活纳入日常计划,文化消费列入生活账单。如今,泉州人的夜生活里,除了聚餐、打牌、喝酒、唱歌,听一场演奏会,看一部电影,成了再平常不过的事。而在亚洲艺术节期间,这一变化尤其明显:立冬过后,南国之夜秋风萧瑟,但源和1916街区的广场舞台,每晚都在上演热火朝天的追星“千人行”;朋友圈也成了一张生动的“亚艺地图”,有的邀约“谁想一起去”,有的图文并茂地晒出“过节”的画面与心情。

文化心态轻盈自在,市民参与乐在其中。动漫嘉年华、大学生网络艺术节、群众文艺展演、快闪市集、闽南语童谣大赛、汉服亲子秀……在这些场合里,群众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许多家庭更是扶老携幼齐上阵。不少“高大上”的活动,也设置了现场互动环节,让市民零距离接触艺术。比如,亚洲最大罐体3D灯光秀中,只要小屏幕上涂鸦,就可以通过热传感技术,“秀”在大罐上,想一试的市民排成长队,“玩得停不下来”。而在街头,报道亚艺节的报纸销量倍增,为了看一份节目预告,一位老人家连跑了几个报刊亭。

也许,正是敏锐把握到了市民心态的这种变化,在丰泽的城东新区,中骏世界城主动接过“魅力文都”活动的部分重头戏——“别看这是城市新区,她才不是文化的沙漠!”有国际艺术美食节,来自比利时、西班牙、法国、日本、韩国的明星大厨每人一天,轮番掌勺;有国际设计影像节,展映欧盟电影节、亚欧文都城市艺术“双年展”等精品之作;更有来自比利时和日本的专业当代舞者、音乐DJ,与泉州广场舞团队互学互动,嗨翻全场。在东海新区,打桩机、运沙车开进了市民广场,备受关注的公共文化中心项目启动建设,未来,泉州科技与规划馆、泉州东海工人文化宫、泉州图书馆、泉州大剧院将如同盛开的“四片花瓣”,托起“亚洲多元文化发展中心”。另一侧,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湖畔,由中央美院设计,一个规模万亩、世界水准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拔地而起,新建成的亚洲园已开园迎宾,备受赞誉。

如今,一种全新的城市文化空间、全域的文化生活正在被无数市民期待。根据文都规划,古城将开辟“中国传统城市生活体验区”,古港将呈现“后渚港转型文化旅游区”,新区将打造“亚洲多元文化发展中心”,进而铺开“一幅图”(全市文化设施地图)、 “一张网”(文化资源数字化服务)、“一串项目”(县县都有核心文化项目)的版图,凝聚成魅力文都新的文化磁场。

共建“文都”城市联盟泉州倡议

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举办期间,在泉州牵头下,包括比利时蒙斯市,法国马赛市,德国鲁尔区,中国泉州市、宁波市,韩国光州市、清州市及日本横滨市在内的8座亚欧文化之都城市首度聚首,共同分享了文化之都建设中的经验与思考,表达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同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在“魅力文都”启动仪式上,泉州市市长康涛向亚欧文都城市发出倡议,共同建立“文化之都”城市联盟。

(一)加强城市间互访与文化交流,致力于在更广泛领域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推介等项目合作。

(二)建立交流机制,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文化之都”城市联盟代表会议,增进国家间、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积极创造条件,在时机成熟时开展“文化之都”城市联盟教育工作者、学者、艺术家、新闻媒体记者与民众的互访交流,落实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参与对象的“文化之都”城市联盟文化交流项目,促进民间交往与民心相通。

(四)在力所能及条件下,积极支持和配合联盟内其他城市在当地举办城市宣传、旅游推介、招商引资等活动;同时,在网络推广活动中,加强城市间的相互宣传和推介,共同提升城市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化连接世界 盛会永不落幕

——祝贺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圆满闭幕

刚刚过去的一周里,四海宾朋齐聚泉州,开启了一场充满海丝情怀的亚洲艺术盛会。

一周来,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书写了亚洲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亚欧8个“文化之都”城市首度聚首,40多个国家的1500多名嘉宾济济一堂,百余场大型展览、演出、论坛轮番登场,全球第一个以海丝命名的国家级公园——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正式亮相,国内外80多家媒体460多名记者共同见证,百万人次观众创下纪录……就在这里,“海丝先行区”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泉州文化、泉州发展与泉州作为的表达,展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自信与魅力。

历史的笔触总有巧合。千年前,一幅“梯航万国”的长卷从泉州铺向大洋彼岸,将古代希腊、罗马、埃及、波斯等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与中国相连,形成跨越亚欧非的海上文化大动脉,商业精神、友谊合作奔涌不息。千年后,在“一带一路”的全新背景下,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从“海丝”起点泉州重新出发,用文化共振,催动更广泛的人心共鸣,在亚洲艺术交流史上,矗立起一座意义深远的里程碑。

盛会虽已闭幕,但人类对文化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不落幕,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永不落幕,亚洲各国和亚欧文都建立的友谊、对话与合作永不落幕。

永不落幕的,是通过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的不懈努力。不同国度的灿烂文明同台亮相,各色论坛上思想碰撞,在交流、交融之中,文化认同感悄然生长。泉州亮出“海丝+文都”的双重品牌,发出了《泉州共识》《泉州倡议》,并在泉州成立了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亚洲艺术节,延伸友谊,谋求合作,结成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永不落幕的,是通过文化推动城市进化、打造美好生活的发展理念。这是一个属于人民的节日。海丝艺术公园不仅成为泉州留给历史的礼物,也让市民分享着丝路艺术。无论是“文化之都”建设经验的分享,还是主题展览上城市的彼此“打量”,抑或用“文化的力量”激活产业与城市的深入探讨,以及泉州举办活动的“全民参与、全域联动、全民共享”,亚洲艺术节滋养着参与其中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人。

永不落幕的,还有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开放胸襟,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念,“展示、交流、共享、合作”的办节理念和“情系亚洲 逐梦海丝”的热烈情怀。这些精神成果,是亚洲艺术节留给泉州、影响世界的最珍贵礼物。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昔日,广阔无垠的大海也阻隔不了互通互连;今日,全球化、信息化更让“世界变平了”。我们相信,从海丝起点再度出发的亚洲艺术节,必将促进亚洲各国乃至世界更深广的文化交流,推动共同发展与进步。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