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文火 樟脚豆皮
樟脚豆皮风味独特,远近闻名,已成为当地一张美食名片。
□早报记者 林福龙 陈明华 庄丽祥 通讯员庄国辉 摄影报道
“豆皮卷,炸虾球,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红烧狮子头。”在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一门传自明清的老技艺——手工豆皮,让吃货们口中的词句变得色香味俱全。
纯手工熬制出的樟脚豆皮,薄如蝉翼,半圆而不破,冬日暖光下,迎风摇曳,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这种豆皮为半干性制品,是素馔中的上等原料。切成细丝,可经烫或煮后,供拌、炝食用。如用于炒菜、烩菜,则可配荤料或素料,如肉丝、韭菜等,也可单独成菜。因其风味独特,远近闻名,已成为当地一张美食名片。
“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传到我们这一代,有好几百年了!”村民陆宝春,已坚持古法纯手工制作豆皮三十几年。幽静的农家院落内,红砖围砌的平房,面积不到十平方米,五六口陶锅一字排开,水汽缭绕中,年近六旬的老陆一边忙着挑豆皮,一边向记者介绍古法制豆皮工艺,“鼎盛时,家家户户都在做,现在村里只剩两三家还在坚持”。
豆浆表面凝结成皮
老陆告诉我们,豆皮是大豆磨浆烧煮后,凝结晾干而成的豆制品。“一天20斤黄豆,只能产出10斤豆皮。”他说,夫妇俩从凌晨四点半起床,要一直忙到晚上六点多,才能做完豆皮。
把黄豆磨成浆后,倒入煤炉上的陶锅中,豆浆表层会慢慢凝结成皮,“变黄凝结时就能挑皮了,大概15—20分钟才能挑出一层。”老陆边说边用一根银筷式的棍子,在豆浆表面一挑,立刻,一张皮薄透明、色泽乳白微黄的豆皮热气腾腾地现身了。
带有汤汁的豆皮挑出后,还要在竹竿上晾干才能使用,“晾晒前,所有豆皮还得回炉,醮一醮锅底的浆水,做出来的豆皮才更有味道!”
“上锅后,浆水温度控制关系到豆皮制作的成败,温度高了,结不了皮,低了又会结成块状。”老陆透露,拉制豆皮工艺并不复杂,但对豆浆温度火候掌握,靠的全是经验,“做了三十四年,只要看锅上的蒸汽,就能知道温度高低。”豆皮制作受天气限制较大,“要是水南天,太潮湿,豆皮晾不干,只能停工。”此外,还得有耐心,人不能离锅,“午饭都只能轮流吃”。
据村里人说,以前的樟脚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豆皮,如今仅剩寥寥数人还在坚持制作这种特产。“因为利润太薄了”,老陆坦言,加上制作时间长,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传承数百年的手艺,到了这一代,面临失传,有点可惜!”
皮薄透明、色泽乳白微黄的豆皮热气腾腾地现身
手工豆皮为上等素馔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