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神秘的私塾:受到争议 传承国学是补充而非全部

2015-12-08 07:57:4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下午茶歇时,孩子们双手合十,表示感恩

从自家孩子开始

阿文(化名)在厦门办了一家私塾,只收学龄前儿童,至今已经有十个年头。

十年前,因为教育自家孩子收效不错,几个朋友也把孩子托给他一起教,后来人数渐渐多了,才让他萌生办私塾的打算。十年过去了,自家的孩子都上中学了,私塾却与创办时没多大差别,还是只有五六个学生,“也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朋友家的孩子,帮忙教他们一些道理,帮他们打好基础”。

但现在,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多少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合作多年的老师也因身体原因萌生退意,他开始有了将私塾关闭的打算。

其实,阿文的经历,也代表了国内私塾发展过程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现象,堂主们办私塾的源头,多是因为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成功的教育成果,让他们有了信心,才渐渐办起私塾,教更多的孩子。

英语老师出身的赵明(化名),在泉州一处深山里租房办起私塾。私塾所在村庄,常住居民仅50多个,大多是无法远行的老人。所在偏远,赵明并不以为意,“清净的环境,可以陶冶身心,也能让孩子远离干扰,专心学习”。他一直强调,私塾说白了就是“在家自学联盟”。私塾里的学生,多是朋友家的孩子,还有些是朋友的朋友,看到教学效果,慕名而来,认可传统文化。

只背诵不讲解

王财贵提倡3岁左右开始,跟着老师读经,通过环境感染,让孩子们感受其中快乐,但老师只引导学生诵读,文章意思一概不说。

不解经,是考虑到“13岁之前,是儿童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而理解力还尚未发育健全”,这时解经,孩子无法理解,反之大量背诵积累,等孩子见识多了,理解起来更有成效。

王财贵的理念为他赢得了不少追寻者。

对于不求甚解的背诵方式,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张荣伟认为,10岁前,这对孩子语言等能力的形成有一定意义,但具体施行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孩子们的兴趣,要是孩子很排斥,就要适时制止。

作为私塾负责人,赵明也亲执教鞭。在他的私塾里,拜孔之后,早上8点,私塾开始第一节中文课,老师在台上领读,学生一句一句跟着念。读的是什么,学生并不清楚,老师不解经。

除此之外,足够多的体育运动,也让这个私塾有了些现代化的色彩。早起就要进行半小时左右锻炼,上下午各一个大课间,还会安排打拳及山路慢跑等活动,“除了读书外,身体也很重要”。

尽管有足够的后勤人员保障孩子们的生活起居,但赵明并不准备让孩子们“衣来伸手,饭来开口”。稍高年级的学生,在下午6点还得上一节“洗衣课”,“慢慢地才会学会独立”,赵明说,在他的理念中,读书还在其次,“做人才是最关键的”,而适当的劳动是培养孩子品德的一种手段。

品德还体现在处事行为上面,《弟子规》在很多私塾都被要求学习。这一部由清代秀才所著的“儿童行为规范”,开头第一句是“弟子规,圣人训”,而后分“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七部分,将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归纳其中。其他经典可以只背不解,但《弟子规》被要求学以致用,“见面会鞠躬,懂得帮父母洗脚”,在不少私塾也几乎成了广告样板,“来私塾后,有礼貌多了”,不少家长也对此颇有感触。

尽管有一定成效,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弟子规》部分内容已不符合时代需求,一味要求孩子遵循,过分严苛,可能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效果反而不好。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