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召开的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调研座谈会透露
泉州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考察点之一—清净寺 (吴嘉晓/摄)
早报讯(早报记者 张素萍 林福龙 李波玲)昨日,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调研座谈会召开,来自中央文史研究馆的专家一行齐聚一堂,为泉州的“海丝”考察点保护把脉、支招。
记者获悉,泉州正规划建设国家级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拟2016年动工建设。为了更好地保护泉州“海丝”文物,《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将于明年3月起实施,推动“海丝”保护规范化、法制化。
泉州16处考察点列入中国世遗预备名单
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海上丝绸之路”时的重要考察点之一。2001年,泉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经过数年努力,目前泉州有16处考察点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而且这些考察点,全部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悉,泉州列入“海丝”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遗产点全国最多,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这些文化遗产涵盖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生产基地、海港设施和交流产物三大类史迹,品类多样、代表性与典型性杰出,为古代港口城市所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是‘海上丝绸之路’全盛时期人类文明交融丰富而独特的见证。”会议介绍,泉州“海丝”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保存较好。文化遗产点至今没有遭受较大的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历年来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修葺,现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点均保存完好或基本完好。
泉州正规划设计拟建中国海丝博物馆
会议透露,泉州正规划建设国家级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据介绍,文化部已明确表态支持项目建设,目前项目已经邀请中国著名建筑师朱培进行前期策划和规划设计,拟在明年动工建设。
此外,泉州继续设立专门的“海丝”申遗常设机构。同时,在泉州海交馆专门开展“海丝”学术研究、水下考古、“海丝”对外交流工作。把“海丝”申遗和保护管理的运行经费全部纳入财政核算保障。
首部地方性法规锁定“海丝”保护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泉州相继对海丝考察点进行修缮和环境整治,共完成整治建设项目120多项,涉及7个县(市、区)11个乡镇,覆盖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
为了更好地保护泉州“海丝”遗迹,今年根据发展需要和形势变化,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已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列为泉州市首部实体法进行立法。
据透露,《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将于2016年3月起实施,推动“海丝”保护规范化、法制化。
相关链接
泉州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16处考察点:
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江口码头、九日山祈风石刻、真武庙、天后宫、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老君岩石造像、开元寺、伊斯兰教圣墓、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府文庙;城市建设与交通发展史迹:德济门遗址、洛阳桥。
此外,泉州还有德化屈斗宫古窑址、南坑窑、安平桥、龙山寺、清水岩、圭峰澳及打银澳造船遗址等相关潜力遗产点,以及众多馆藏可移动文物。
泉州海丝遗存百看不厌 每次考察都有新的收获
早报讯(记者 林福龙 张素萍 李波玲 胡彦明 文\图)连日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家瑶等专家一行来泉调研泉州海丝文化,现场走访了洛阳桥、九日山、清源山老君造像等海丝景点后,对泉州丰富多元的海丝文化发出由衷赞叹,并为泉州人民的海丝遗存保护激情以及这座城市浓厚的海丝文化氛围点赞。
人物专访A
古代海上丝路商贸往来 泉州“扮演”着重要角色
●安家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研究室主任、西安研究室主任)
“这里的海丝遗存十分丰富,百看不厌,每一次来泉州,都有新的收获。”安家瑶说,1995年时她以旅游者的身份第一次到泉州,就被当地浓厚的闽南文化氛围,以及古朴别致的建筑特色所吸引;2014年年底,她以学者身份再次来到泉州,参加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学术研讨会,让她再次感受到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第三次则深入海丝景点考察,算得上是细读、细品泉州城,令人惊喜不断”。
印象 千年洛阳长桥 造桥技艺精湛
在现场考察完九日山、洛阳桥、清源山老君造像、晋江摩尼草庵、城南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等海丝景点后,她感慨万端:“像那座横跨江海的洛阳古桥,经历近千年风风雨雨,仍然安健如初,泉州古人的造桥技术,独步海内外!”
她说,始建于北宋年间的洛阳桥,前后耗时七年之久,以梁式石桥建筑中的精湛技艺,名震海内外,“如今桥上的宗教信仰依旧,香火延续千年不断,称得上是活态文化遗存保护一个典范了!”同时她还指出,目前桥下一些淤泥的清理问题,要尽快实施。
评价 海丝历史遗存保护 泉州一直走在前面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港口之一,在宋元时期泉州的刺桐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足见当时的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与昌盛。”安家瑶认为,泉州在古代海外贸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海丝历史遗存保护方面,泉州一直走在前面,早在1989年泉州就被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点”之一,“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组30多人,看见九日山上的祈风石刻,当场赞叹不已”。而去年11月,在泉州召开海丝学术研讨会,更说明泉州在海丝保护方面遥遥领先,“会上达成的《泉州共识》,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项申报工作的进程”。
感受 不论政府还是民间 泉州海丝文化浓厚
如今,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保护与挖掘极为重视,“这次来泉州考察,不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从民间百姓角度,都让我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
同时,她还建议,泉州一些海丝遗存景点,按照申报标准看来,部分地方的周边环境还需要加大整改力度。“这项工作不是三天两天的事情,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才能达到申报标准的要求!”
人物专访B
泉州海丝遗迹密集 保护文物激情令人感动
郭旃是世界遗产保护专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多年来,他致力于我国世界遗产项目的申报评选,在世界遗产工作方面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经验。去年,在他的参与带领下,“大运河”“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继去年在泉州发表《丝路申遗的意义、影响、途径和题目》的主旨报告之后,郭旃再度来泉调研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物。
●郭旃(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会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副主席)
“海丝”遗迹 密集程度国内罕见
郭旃说,泉州有很密集的“海上丝绸之路”遗迹,这在国内很少见。
早在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专家到泉州开始为期5天的考察之旅。在完成考察之后,总协调人迪安博士向世界郑重宣布考察团结论:“泉州整个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完美体现。”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地位。
保护文物 泉州激情令人感动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非常重要的海上交通通道,对人类文明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郭旃说,泉州有众多“海上丝绸之路”遗迹,这些年来泉州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文物保护工作,但文物的保护管理是一个体系、一项长期工程。他认为,应从提高保护意识、推进法律建设等方面,持续推动文物的保护管理。
“泉州保护文物的激情令人感动!”郭旃说,泉州民众的爱乡情怀令人感动。
连日来,专家一行走访了洛阳桥、九日山、清源山老君造像等海丝景点。
专家声音
文物保护工作 泉州做得很好
●樊锦诗(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原院长)
这是樊锦诗第一次来泉州,在参观了众多“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之后,她一连说了三个“很”:很开眼、很受教育、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很好。
在参观调研了南安九日山、九日山祈风石刻、泉州开元寺、石狮六胜塔、德济门遗址等众多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遗迹之后,樊锦诗对九日山祈风石刻、晋江草庵和五店市印象最为深刻。“晋江五店市的建设,可谓抢救了一批文物!”樊锦诗说,能在周围一片高楼大厦的城市环境下,把泉州闽南古大厝整体保护起来,可见泉州很重视文物保护。
樊锦诗认为,不论是灵山墓地、九日山祈风石刻,还是晋江草庵,都是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文物,这些文物的存在能证明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的文物是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所以保护任务比较艰巨,但文物保护好了就是一种活的见证,希望各级领导不能光拿它们发展旅游,而是要切实保护好来。”
多元文化宝库 令人印象深刻
●彭金章(敦煌研究院考古专家,武汉大学考古教研室负责人、教授)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很有名,文物保护工作做得也很扎实。”彭金章笑说,与五六年前首次来泉开会时的匆匆一瞥相比,这一次的参观走访,让他对泉州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考察三天看了很多地方,收获很大!”
“晋江五店市高雅、优秀,留住城市文脉,让人记住乡愁……”彭金章感慨,在如今的商业大潮下还能原汁原味地保住民俗,很了不起。与此同时,这次参观调研也让他感受到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不仅多,而且至今保存不错,尤其是洛阳桥和晋江草庵的摩尼教遗址让他印象深刻。
彭金章说,“景教、基督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众多宗教在泉州共存共荣,泉州的多元文化让人惊奇!”
多种宗教文化 在这和谐共融
●徐嵩龄(国务院参事、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这种多元文化在泉州落地生根,交融并处,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现象。”徐嵩龄说,泉州从唐宋时期海外贸易逐渐兴起,到宋元达到鼎盛,“经济文化的发展,从如今的这些海丝遗存中,当年商贾往来的盛况,仍依稀可寻。”
通过这两天的实地走访和相关部门的文字介绍,他感觉,泉州城市不大,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海丝文化特色显著,“这都利益于泉州历史上文化脉络的传承与弘扬,这一点值得特别强调。”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泉州对海丝文化保护高度重视,“以开创性的方式,加大保护力度,让这些历史遗址穿越时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他还表示,泉州与扬州一样,同为历史文化名城,都具有丰富独特的海丝文化元素,但泉州从古代至今,多种外来文化融合特色十分突出,多种外来宗教,像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和谐相处,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繁盛至今。
海丝文化活动 百姓参与积极
●赵中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讲到海丝文化,人们不会忘记泉州。”多次来泉州的赵中枢仍然显得十分激动,在清源山老君岩前,赵中枢说,所有的绿化植被,都给泉州这座古老的城市增色不少。此外,他更是对早报去年举办的海丝九城联合跨年撞钟的活动赞不绝口,“百姓积极参与有关海丝文化的活动、保护工作,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地方很少见。”
因工作的性质,赵中枢数十年来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见过不少城市的美好风光。“但是,泉州有着太多的好东西了,每一次都有新鲜感。”他说,每一次来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泉州海丝文化 地位独一无二
●赵德润(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光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新华社河南分社原社长)
“不可否认,泉州在海丝文化中的地位是数一数二的。”赵德润说,泉州历来重视文化保护,十分珍视所有文物。“大家会很自觉地去保护这些历史符号,至今我们走在这个城市里仍然感受得到背后付出的努力。”
多元的文化在这儿汇聚,交叉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赵德润不由得想竖起大拇指,“这真的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
文化保护意识 渗入百姓生活
●吴著友(国务院参事室文史业务司三处处长)
每次抵达一个名胜景区,吴著友就迫不及待地将一切带有雕刻花纹的老物件如开元寺的梁柱、天后宫的石阶等拍下来,“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吴著友目不转睛地盯着精美的石雕花纹说道。
吴著友认为,泉州人保护文物的意识很一致,这种意识早已在无形中渗透到生活工作中。这些名胜景点,留下的已不仅仅是文化。“在这方面,泉州了不得!”
活态文化保护 深入泉州骨髓
●解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
“首次到泉州来,虽然城市规模不大,但文化保护传承做得很到位,令人印象深刻。”解立称,第一次真正走近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通过这几天对一些海丝文物景点(洛阳桥、灵山圣墓、清源山老君造像、摩尼草庵等)的实地考察,让人亲身感受到泉州人对文化的热爱与热情。
她说,泉州的一些文物遗存,保护得很好,而且能融入现代生活中,比如城南天后宫、摩尼草庵等,这些源自千年的宗教信仰,如今的群众仍然在朝拜;而在一些北方城市中,文物景点大多与世隔绝,参观者无非是慕名而来,“购票入内,逛一圈就走,人与文物并没有互动共融,而这一点在泉州却恰恰相反。”她觉得,泉州的文物保护,不论是从政府官方层面,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深入骨髓,连一些管理讲解员,给来宾作讲解时都饱含着深情,“这当中体现出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的活态性与延续性。”
同时,她还提到在当代一些艺术大师中,祖籍泉州的不少,像蔡国强,“这些人生在泉州,从小受当地文化影响,虽然名扬海内外,也与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