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话题让嘉宾畅所欲言
东南网1月23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两会报道组)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问题一直是泉州两会历年来的关注重点。近几年来,泉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同时也存在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薄弱的现状。如何让社区居家养老叫好又叫座,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美满、更幸福,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昨天下午,海都会客厅诚邀来自各个领域的嘉宾,围绕如何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命题,探讨时下养老现状,寻求养老难题的破解之道。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服务性不足
商黎霖:目前,泉州老年人口约有93万(户籍),占人口总数的12.55%,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从2011年起,泉州就开始推行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立,但受限于没有长效机制和专业队伍,很多站点建立起来后,面临着被边缘化,服务方面还较为薄弱。
黄婉颖:我曾在金山社区居委会工作,目前社区老人占比28%左右,可以说是泉州老年人口最为聚集的社区之一。作为泉州较早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社区,在养老方面已摸索出一些经验,并通过“以老养老”的方式,让社区老人老有所乐。老人成立了互助小组,同时自发组织开展了很多形式丰富的活动。但同样是受限于长效的供给机制,很多情况下需要社区热心老人盘活,在经费方面也十分受限,服务性难以做足。
林映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活跃程度不够、服务性太弱,我想是因为服务站在运作当中缺少核心专业团队去运作。以广东较为成熟的经验来说,他们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中,专业社工团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提供医疗护理、炊饮、娱乐等服务,给予生理和心理上的多重服务。泉州社工服务刚开始发展,社工团队大多做的是综合项目,缺少一定的针对性。此外,社工的专业能力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政府购买服务是补充
理念转变是关键
商黎霖:2014年,泉州成立了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启动了居家养老信息呼叫服务工作,中心成立的1年多里,成功救助了十几例陷于危难的老人,是“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尝试,才刚刚起步,用来弥补社区居家养老在服务性方面的不足。不过,在此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宣传不到位,很多老人意识转变不过来,拿到手机时以为是诈骗,要退还回去;有的老人舍不得用,手机形同虚设,甚至提出希望可以折合成现金更实在,很多老人还是没有花钱买服务的理念。
王纯真:社工进驻少林社区的时间不长,但成效明显。社工入驻前,社区居委会工作繁琐,基层工作人员精力有限,而且也不专业,很难有针对性地为社区老人开展服务。社工进驻之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基本每星期都有一次,社区老人的反馈普遍较好,不仅涨了知识,还活跃了社区的氛围。
林幼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仅有生理上、心理上的需求,他们还渴望能有尊严、有价值地活着。从目前来讲,社工在居家养老服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中,政府通过购买社工服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因很多人对社工团体不是很了解,时常会面临被社区老人误认为诈骗等尴尬局面。
完善社区居家养老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纯真:应该扩大政府购买社工专业服务的试点范围,让社工专业服务的模式被更多人熟知,大家体会到了社工服务的好处,才能口口相传,加以推广,助力社区居家养老。
林栋梁:很多养老机构没有实质性的医疗资源支持,甚至出现失智、失能的老年人自支费用能力不足,导致养老机构潜在需求不能转为有效需求。建议将居家养老服务场地、服务设施作为重点,统筹协调由政府主导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调机制,推广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李伯玲:建议社区的卫生服务站应该有所转型,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增加对老年人群体的服务项目,比如建立社区老年人档案,对慢性病的老年人,进行定时随访,增加免费常规检查的次数。此外,建议积极引导、吸引民间资本和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参与到敬老事业中。
杜彩芬: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完善和发展,需要专业的服务养老平台助力。海都公众在社区推行的U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通过政府和街道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及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提供公益互助服务,各方明确分工,使老人切实增加获得感。
目前,海都公众在全国9省市50余城落地服务,整合2800家服务企业、5万名服务人员,配建运营近4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家政、健康、文娱等500多项服务。除了在养老服务中心吃喝玩乐外,老人若需要助行、助医、助乐、助学、助洁、助急、助浴、助餐等服务,只要拨打95060,U我服务团队马上就能提供专业服务。
嘉宾名单
市人大代表 王纯真
市政协委员 林栋梁
市政协委员 李伯玲
市老龄办副主任 商黎霖
泉州海都公众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杜彩芬
新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 林映霖
新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 林幼妹
市民代表 黄婉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