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邱双炯:瓷雕界永不疲倦的老兵

2016-02-06 09:33:34 郭斌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邱双炯在创作中。

东南网2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郭斌 通讯员 寇婉琼 王双季 文/图)“我不是什么泰斗,只是一名从事德化传统瓷雕艺术研究及创作的老兵。”说这话的,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邱双炯。

以电代柴

技改化解“林瓷矛盾”

皓眉如雪、笑容可掬、睿智豁达,这是记者见到这位84岁高龄的瓷雕名家时的第一感觉。

邱双炯出生于1932年。他5岁丧父,过着清贫的日子。考上中学后,注册入学所需的22.5公斤大米挡住他的求学路,他失学了。

1946年,他辗转来到蕴玉瓷庄,拜瓷庄主人、著名雕塑艺术家苏勤明为师,并从此与瓷雕艺术结下难分难舍的终生情缘。

1951年夏天,德化县政府选招两名通讯员,他幸运入选。然而,无论工作多忙,他从未释下瓷雕艺术的情怀,总在私下里“偷捏”瓷泥,寻找机会探索陶瓷生产工艺技术。

1977年开始,邱双炯担任德化县委主要领导,分管工业。当时,全县陶瓷厂不上100家,年产值不到1亿元,而年消耗木材多达10万立方米。照此下去,附近的森林将被砍光烧光。当时有专家测算,德化的林木蓄积量只能满足9年的瓷业生产需要。在长期摸索、实验、调试下,他开创性提出“用水发电、用电烧瓷”的想法。在他的大力推动下,经长时间集体攻关,1981年,第一座电窑在德化县二轻瓷厂试验成功。这一重大技术改革的成功实践,促进了德化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使长期以来的“林瓷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老骥伏枥

积极传承瓷雕技艺

1993年,退休后的邱双炯自筹资金创办德化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德化民间传统雕塑造型的研究和创作,尤其是潜心挖掘创作高难度的陶瓷作品。

“中国白”瓷雕技艺,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更是德化的艺术根基。为将其发扬光大,他对传统陶瓷雕塑中的捏、塑、雕、刻、镂等不同技法潜心琢磨并了然于心。他着重借鉴瓷圣何朝宗的“何氏技法”,探索其独特技艺。

传承,并不否定创新。在陶瓷创作中,邱双炯运用独特的雕塑语言表现作品的内涵,既师法传统,又不断推陈出新。孔子、关羽、杨贵妃、水浒108将以及各种姿态的观音、达摩、罗汉、弥勒等,他不断完成自己确定的陶瓷实验项目,推出一件件新作品。他说,一件作品从构思到烧制出炉通常需3个月,有时为了一条看似简单的衣褶就要想一天。可想而知,每天坐几个小时认真揣摩创作,对一位耄耋老人来说谈何容易,但他乐此不疲。

2012年底,文化部公布邱双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在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他不仅潜心挖掘创作高难度的陶瓷作品,还坚持“以师带徒”的传授教育方式,为德化陶瓷雕塑界培养数以百计的陶瓷雕塑人才。

“德化白瓷这一民间瑰宝不能丢,要传承下去,这是德化瓷都的根。我就是要当一名负责传承传统瓷雕技艺的老师,并在有生之年把这项技艺发扬光大,这是我的社会责任。”采访临结束时,他动情地说,“我有今天的成就,是老师傅手把手教的,我现在有责任教更多的年轻人,让这项技艺代代相承。只要有年轻人要来学,我都会热心对待。我期待有更多的年轻陶瓷工作者,站在前辈的肩膀上锐意进取。”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