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舒服时小怡会哭出来
东南网2月18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莹钰 见习记者 王金淼 文/图)“我想对巨人说,你只看那通天树有多高,却不想扑上去看看,来,勇敢一点,爬上去看看天空吧;我想对小蚂蚁说,好样的,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业本里,小怡稚嫩的字迹依然清晰。
按闽南的传统,过了年,小怡就16岁了。她该读初二,每周还会黏着妈妈睡,讲学校里的近闻,劝离异的妈妈每天对镜微笑6秒钟,再遇到疼爱她的另一半。
然而,一年半前的一次事故,让一切变了样:小怡骑车摔伤,脑积水、多发颅底骨折,一昏迷就是500个日夜。
难熬的时光里,单亲妈妈刘纯莉的心柔软,却有力量:难以支付高昂的医疗费,她把房卖了;即便和女儿说的话没得到回应,她依然保持微笑。
好在,厝边的爱心并未缺席,大伙祈祷着小怡快些醒来。
“心都碎了”
小提琴过十级,女儿摔伤昏迷不醒
“宝贝你看,大家都来关心你,妈也看到希望了。”刘纯莉自顾自地对女儿说话,她面庞清秀,眉毛细弯,亲昵的语调里满是疼爱。可回应她的是沉默,脸色苍白的小怡,缓缓睁开眼,没有表情。瘦得只剩骨头的左腿,绑在治疗仪一端,刘纯莉按摩着,“要用治疗仪和按摩刺激神经。”刘纯莉努力微笑着。她娴熟地将女儿托起,靠在垒起的枕头上。小怡突然哇哇哭起来,“她难受就会哭”。刘纯莉拍拍女儿的背,小怡慢慢平静下来。
刘纯莉端详着小怡参差不齐的碎发,难为情地笑了,抱了抱女儿,“不好意思啊,妈妈不会剪,下次不剪了阿”。
一年半以前,小怡还扎着精神的马尾辫,1.55米的个头,比妈妈还高,小提琴刚过十级,奖状铺开,能摆满整张桌子,刚升入泉州五中读初一。
打小怡一岁零三个月起,刘纯莉就为女儿写成长日记。小怡爱看书,喜欢《平凡的世界》,心思也比别的孩子细腻许多。
“妈妈,你每天要对镜子笑6秒,这样才会美丽,才会有新的人疼爱,我也能多一个人疼。”五年级时,刘纯莉和台湾籍丈夫离异,女儿这样劝她。
2014年10月,小怡和同学相约骑行大坪山。出发前,刘纯莉少有地将女儿送到楼下,她没想到,小怡骑车离去的背影,竟是女儿留给她的最后一个鲜活片段。
刘纯莉赶到山下时,女儿已躺在路上,满头是血,那里没有监控,也找不到目击者。小怡被诊断为脑积水、多发颅底骨折等,转院至福州,在重症病房度过一个月。开颅手术后,医生甚至下了病危通知。
小怡出事前拉小提琴的样子
“我得微笑”
花费七八十万元,卖了房也要救女
“我的女儿,我要救!”刘纯莉想也没想,卖掉自己唯一的房子。住院一年多,花费七八十万元。女儿总算活下来,却昏迷不醒。母女俩仅靠前夫每个月的赡养费生活。
去年10月底,小怡高烧39℃不退,医生建议继续治疗,但刘纯莉再也付不起高昂的医疗费,带着女儿出院,租住在鲤城金峰社区。小怡无意识,也没自理能力,有次手腕撑到脖子,差点喘不过气,刘纯莉寸步不离。
“不难过啊,宝贝一定会好起来。”说到这,小怡嗷嗷哭了,刘纯莉安慰着。
刘纯莉依然坚持为女儿写成长日记。小怡嘴角会上扬了,有微弱的咀嚼能力了,手指有反应……一点一滴,她都记下。
“夜里,想起女儿健康时的画面,痛苦撕心裂肺啊,但我不能倒下。也许明天,女儿就醒了。”朋友来时,刘纯莉会化点淡妆,保持微笑。
“看到希望”
好心人自制视频,故事引发关注
每天早上7点,刘纯莉将煮好的苹果、红枣、核桃用搅拌机搅碎,吸入针筒里,再注入连接女儿的胃管。她计算着女儿进食的毫升数,每隔两个小时喂食一次。她上网学习康复治疗手段,买了治疗仪,帮女儿翻身、按摩……这些片段,被一位不愿具名的好心人拍下,剪辑成一段5分钟长的视频,在朋友圈传播开来。
春节前,鲤城区妇联、金龙街道办事处和派出所等,为这对母女送来油米和慰问金,不少同学家长也送来水果、蔬菜和鱼。前阵子,刘纯莉还收到一箱匿名快递寄来的补品。
小怡是台湾籍,刘纯莉说,因未在台湾续缴费用,女儿无法享受台湾全民健保,如何申请本地救助,社区和好心人都在想办法。
前日,海都记者随视频拍摄者及社区书记一道探望小怡。租房杂物间,小怡的小提琴和作文本安静地躺着,这是刘纯莉没有勇气踏进的角落,她怕勾起伤心回忆。
一阵风吹过,小怡的房间里,两束风信子轻轻摇曳,香气扑鼻。花是同学送的,花语是重生的力量。
爱心平台
账号:兴业银行(福州) 622908118075068019 (刘纯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