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海豚博士的7年追逐
从渔民手中收集到的鱼类骨头,王先艳能一眼识别海豚的头骨揭开海豚的神秘感背后,有这样一些“白海豚守护者”,他们在媒体报道中,时常是“某某海豚研究专家说”,附上理性科学的分析解释。他们平日里穿着白大褂,在不为人知的实验室里,为死亡海豚做解剖取样、死亡分析、配合标本制作。
如今,在海洋三所实验室里,就摆放着去年1月从石狮祥芝祥渔小庙里带回来的众多鲸类骨骼。通过头骨钻孔,提取骨粉,做分子鉴定。王先艳带回的两个海豚头骨,确认是一只宽吻海豚的头骨,另一只是江豚的头骨。
而追随白海豚的脚步,也成了王先艳这7年里的日常。
7年编号62只海豚
34岁的王先艳,是海洋三所中华白海豚科研带头人。2009年博士毕业,他开始参加组建海洋三所白海豚研究实验室。穿上白大褂,他寡言少语,是理性的“海豚医生”“海豚120”。
脱下白大褂,出海调查,王先艳是海豚拍照能手。
在厦门海域,一个月至少出海4~6天,7年来至少336天。调查、拍照、跟踪、记录,为生活在厦门湾的白海豚做好编号。
为了给一只新发现的海豚编号,王先艳需要拍到白海豚左右两侧的清晰图案,再和之前在编的白海豚反复对比,通常一头白海豚3到4年内,体色变化不大。记录下发现时的经纬度、水深、水温,以确认白海豚喜欢的水域。7年里,所有数据的集合,才有王先艳编撰出的《厦门湾中华白海豚识别个体图集》,这本书就像是62只海豚的户籍本,编号就是白海豚的身份证号码,照片就像身份证件照,出现的水域就是他们的活动范围。
7年来的反复确认和识别,王先艳如今已能熟稔认出生活在厦门湾的62只白海豚了。有时,一个月里会重复遇见同一只白海豚,在编的白海豚里,遇见最多的有重复出现40多次。如今,王先艳每一次出海,就如同出海拜访老朋友一般,只是这些老朋友太“贪玩”了,从来没个准时的。
不过,和珠江口1000多只白海豚相比,王先艳在厦门湾的工作量还算小的了,“珠江口白海豚的每一次比对,都要上千遍,眼睛都要看花了”。
而这62只白海豚里,王先艳印象最深的是编号21号,它背鳍后缘有大小3个缺刻,背中部有一个深深的伤痕,是渔网的勒痕所致,一眼便可辨别。加上浑身白色,王先艳给它起了个可爱的名字叫“大白”。第一次看到大白,是在2010年9月,但“大白”已到“老年”,总觉得见一次就少一次。幸运的是,上个月,王先艳还在厦门西港水域见过“大白”。这6年来,“大白”一直生活在厦门西港、九龙江口和浯屿水域,这些水域就是“大白”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