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海豚

2016-04-12 14:45:1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那些年 我们追过的海豚

东南网4月12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韩婧 杨江参 摄影 许茵茵 黄谨 夏鹏程 王金淼 编辑 郑莲 史国亮 视觉 龚长旺 张娟)

在厦门火烧屿中华白海豚保护基地,海豚饲养员在观察基地里两只宽吻海豚的排便情况面朝大海,几步之远,就是拍打着岸边的海浪……貌不惊人,却满装鱼骨的一座小庙,是石狮祥芝镇祥渔村祈求“讨海人”平安归来的信仰。

在渔民的眼中,一炷香,一缕金纸,是对这些骨骸最大的尊重,虽然他们对骨骸的“身份”全然不知。而厦门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王先艳博士,在一次调查中,意外从中发现了海豚头骨,这是死去海豚留下的最后一份研究资料。

在泉州,在厦门,不论是渔民,还是科学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关于海豚的记忆。

海豚,活着时,被认为是吉祥、平安的代名词;而死后,被追逐成护航、希望的神祇。

这7年,王先艳也用自己的脚步,追逐着海豚的脚步,而这7年,他也能熟稔地认出生活在厦门湾的62只白海豚,并对它们编号。

而关于海豚的“生活圈”的变化,昨天,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也给出了例证:去年,厦门共发现中华白海豚796头次,比2014年明显多了。

不仅仅是厦门,泉州也在行动。泉州师院老师陈朝阳认为,泉州近年来开展的小流域整治行动和海漂垃圾专项行动、改良生态环境等工作,也会吸引海豚们回到泉州。

看来,海豚离我们更近了。

它也是动物界里的“智多星”,和人类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关于它的描述远不止这些……

一座鱼骨小庙的敬海信仰

蔡老带记者来到石狮一寺庙藏骸室中,里面堆积着渔民捞过来的骨骸在石狮祥芝镇祥渔村的海边,有一间很特别的小庙。

小庙供奉的,非佛、非道,而是一根根硕大的骨头。在这个世代以渔为生的小渔村,村民们觉得,这些大型海洋生物的骨骼就是出海的庇佑,因为这些骨骼的主人可能就是这片海的王。

但这些骨骼的主人究竟是谁?渔民们却给不了答案。

2015年1月,34岁的王先艳博士和助手妙星硕士,因为做中华白海豚的研究,意外地发现了这座小庙。当打开庙门的那一刻起,这个神秘的信仰被慢慢揭开了。

寄托平安归来的鱼骨小庙

四月,蒙蒙细雨,雾气蒸腾,石狮祥芝镇祥渔村海上,依旧隐约可见一两艘大型渔船正在作业。

已临近中午,65岁的蔡水抱独自踱步到海边小庙“萬阴祠”,不经意间,雨水已悄悄将这位老渔民的衣装打湿。

小庙面朝着大海,几步远外就是拍打着岸边的海浪。庙旁还有一间小屋,门楣上写着“藏骸室”,存放的都是渔民捕鱼带回的大型海洋生物骨骼。

小庙始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初衷就是希望可以庇佑出海的渔民。

自13岁起,蔡水抱就跟父亲出海打鱼,从他记事时起,村里就有供奉大型鱼骨的风俗了。以前的船小,拉回来的鱼骨也小,后来祥芝渔民驾驶大船,拖网总能捞到大鱼骨。究竟是哪种海洋生物,海豚、鲸、鲨……蔡水抱说,任凭哪个渔民也说不清里面的门道。2013年8月13日,一位姓蔡的渔民曾打捞到两米多长的白色骨头,这么大的一根,蔡水抱说,已经好多年没有见过了。

祥渔村村民出海,一次出海有三四天,直到新鲜海鱼满仓了,才会回港。打鱼归来,男人们就去卖鱼,妇女们会帮着将网上来的大型骨骼用红色袋子装好,存进藏骸室,再在门口地上,点上一根香,插进沙土里,摆上几盘食物供奉,烧些纸钱……虔诚的妇女们许愿,庇佑她们出海的男人平安归来。起初,原本的庙建在村里头,叫“阴公庙”,后因藏骸室太小,不够存放骨骼,又在海边建了一栋。

这是海边渔民和大海独特的相处方式。

“从海里捞回来的鱼骨化石,不能扔,也不能带回家,因为在我们眼里,它们能长这么大,是有神性的,需要好好安放。它们是海里的王,只有对它们尊敬,渔民才能捕到它们的子民,这是渔民的信仰”。有时,村里小孩子贪玩,总爱跑去藏骸室看,若被大人看到了,会呵斥不让动。

骨骼越积越多,藏骸室实在放不下了,渔民们会在下半年找个时间,集中火化它们。

淳朴渔民们没有想到,他们的敬海方式,会因此与一位白海豚研究博士结缘。2015年1月底,34岁的王先艳博士和助手妙星硕士——位于厦门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中华白海豚研究专家(简称:海洋三所),第一次来到石狮祥芝渔村做中华白海豚调查。在与当地渔政的冯晓东科长聊天中,意外得知藏骸室,经冯科长带路,一行人找到了“萬阴祠”,在惊讶于藏骸室里存放的各种海洋生物骨骼之时,两位内行人立马一眼发现,那里竟有一块海豚的头骨……

风雨蹲守他只求惊鸿一瞥

在白海豚的追随者中,28岁的南安小伙许振江是执著的。

今年3月初,许振江因为用镜头捕捉到一条中华白海豚重现石井码头的优雅身姿,被当地人牢记住了小名“阿三哥”(详见本报3月7日报道)。

“3月3日晚9点左右,我们在码头看到四五只白海豚在海里跳来跳去,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第一次见到白海豚,阿三哥回忆,那还是在十年前。

阿三哥是在海边长大的,自小就会游泳,除了为“讨海”(闽南语,意为向大海乞讨为生)作准备,更多的是因为童年生活的单调。记得那时候,阿三哥经常会邀同学们比赛——从家门口游到彼岸的东石白沙,先到就有奖励。10岁那年,有次回家晚了,禁不住父亲的逼问,他就招供了。父亲吓唬他,海里有很多海大糊,会吃不听话的小孩,被吓得不轻的他,模糊地知道海大糊是一种“大鱼”。

18岁那年,在码头看海时,阿三哥第一次看到白海豚在海上飞跃。记得渔民曾说过,那是吉祥幸运的象征。“当时我用的是诺基亚N72手机,花了3000多元买的,可距离太远了,根本拍不到,后面跟别人讲,没人相信。”阿三哥有点较真,暗地里下决心,如果再见到一定要拍到。

回家后,阿三哥将看到白海豚的事情告诉父亲,才知道白海豚就是祖辈口中的“海大糊”。

时隔10年,再见海大糊,兴奋不已之余,阿三哥因为没能拍到照片有些沮丧。阿三哥学的专业是播音主持,平时就喜欢摆弄各种摄影器材,不料这一次邂逅,因器材不在身边,只能干瞪眼。

“照片是静态的,而视频是动态的,如果能够拍摄到,保存下来,肯定具有更多意义。”阿三哥突然灵机一动,决定给出现在石井的海大糊拍摄视频。朋友觉得,海大糊是可遇不可求的,这种想法有点异想天开。

“海大糊是有灵性的,一要变天,就会入港向渔民通报。”看着渐变的夜空,突然想起了父亲说过的话,兴奋的阿三哥,拎着摄像设备,隔天一早就跑到海边蹲守。“到距离渡头几米远的海域,海大糊终于露了近照……第三天,第四天,海大糊又相继出现,在海域间自由自在遨游。”父亲说的没错。

一位海豚博士的7年追逐

从渔民手中收集到的鱼类骨头,王先艳能一眼识别海豚的头骨揭开海豚的神秘感背后,有这样一些“白海豚守护者”,他们在媒体报道中,时常是“某某海豚研究专家说”,附上理性科学的分析解释。他们平日里穿着白大褂,在不为人知的实验室里,为死亡海豚做解剖取样、死亡分析、配合标本制作。

如今,在海洋三所实验室里,就摆放着去年1月从石狮祥芝祥渔小庙里带回来的众多鲸类骨骼。通过头骨钻孔,提取骨粉,做分子鉴定。王先艳带回的两个海豚头骨,确认是一只宽吻海豚的头骨,另一只是江豚的头骨。

而追随白海豚的脚步,也成了王先艳这7年里的日常。

7年编号62只海豚

34岁的王先艳,是海洋三所中华白海豚科研带头人。2009年博士毕业,他开始参加组建海洋三所白海豚研究实验室。穿上白大褂,他寡言少语,是理性的“海豚医生”“海豚120”。

脱下白大褂,出海调查,王先艳是海豚拍照能手。

在厦门海域,一个月至少出海4~6天,7年来至少336天。调查、拍照、跟踪、记录,为生活在厦门湾的白海豚做好编号。

为了给一只新发现的海豚编号,王先艳需要拍到白海豚左右两侧的清晰图案,再和之前在编的白海豚反复对比,通常一头白海豚3到4年内,体色变化不大。记录下发现时的经纬度、水深、水温,以确认白海豚喜欢的水域。7年里,所有数据的集合,才有王先艳编撰出的《厦门湾中华白海豚识别个体图集》,这本书就像是62只海豚的户籍本,编号就是白海豚的身份证号码,照片就像身份证件照,出现的水域就是他们的活动范围。

7年来的反复确认和识别,王先艳如今已能熟稔认出生活在厦门湾的62只白海豚了。有时,一个月里会重复遇见同一只白海豚,在编的白海豚里,遇见最多的有重复出现40多次。如今,王先艳每一次出海,就如同出海拜访老朋友一般,只是这些老朋友太“贪玩”了,从来没个准时的。

不过,和珠江口1000多只白海豚相比,王先艳在厦门湾的工作量还算小的了,“珠江口白海豚的每一次比对,都要上千遍,眼睛都要看花了”。

而这62只白海豚里,王先艳印象最深的是编号21号,它背鳍后缘有大小3个缺刻,背中部有一个深深的伤痕,是渔网的勒痕所致,一眼便可辨别。加上浑身白色,王先艳给它起了个可爱的名字叫“大白”。第一次看到大白,是在2010年9月,但“大白”已到“老年”,总觉得见一次就少一次。幸运的是,上个月,王先艳还在厦门西港水域见过“大白”。这6年来,“大白”一直生活在厦门西港、九龙江口和浯屿水域,这些水域就是“大白”的家园。

目睹白海豚救江豚幼崽

王先艳所在的海洋三所白海豚研究小组,密切监控着厦门湾的白海豚的动态,出海路线有四条,东到大小嶝岛、金门、南安围头湾,西到西港、九龙江口,南到浯屿,北是同安湾。这4条出海路线所围成的海域便是厦门湾白海豚的活动范围。

出海要是运气好,还能遇见一大群白海豚,上个月出海的那几天,王先艳在西港水域,就邂逅了20多只白海豚,当时海豚正合作捕食,把鱼群赶得无处可逃。

海豚是社群性的哺乳动物,它们有些举动,例如海豚的救助行为,为人们津津乐道。2012年3月24日,王先艳出海,在同安湾就看到一群白海豚轮流用背部托着一只刚出生不久小江豚。

不远不近地跟着3个多小时,白海豚一直没有放弃,背着小江豚。后来起风了,海浪打起来,考察不得不结束。此后,考察中多次发现这几头背托小江豚的白海豚,只是都没有看到那头小江豚了。回到所里的王先艳,把这一难得一见的经历记录下来,发表在了美国海洋哺乳类杂志上,这一故事,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目前,国内对白海豚有研究的单位,除了海洋三所外,还有武汉中科院水生所,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汕头大学、广西钦州学院等。而福建、广西、广东等,都是王博士出差最常去的地方。

倘若遇到解剖白海豚,通常一天内就可以完成。王先艳会在不影响海豚做标本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取样。要先给白海豚做开脑术,从而判定,是否受人类炸礁等水下冲击波导致海豚脑血管破裂死亡。再看看海豚胃容物,是否会有塑料袋、游泳帽、瓶盖等奇奇怪怪的物品。白海豚在近海、内港活动,这一区域也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人类随手扔进海里的物品,都有可能被好奇的海豚误食进胃里,难以消化而致死。

要了解海豚的食性,在解剖时,一定要看海豚胃容物中是否有鱼类的耳石。耳石就是耳朵里的钙化的石头,通过耳石的鉴定,能够判断海豚食谱,知道它平时都吃些什么鱼。

海豚搁浅成谜

海豚,这种海中“美人鱼”每一次的出现和搁浅,无不牵动着公众的双眼。海豚为什么会搁浅?

采访期间,王先艳也说起了目前学界对海豚搁浅原因推断形成的10个理论。

海豚搁浅是指海豚游至浅水处而不能游回水中或死后被水冲到岸边的现象。每年有许多海豚在世界各地搁浅,有死的,也有活的;有单个的,也有群体的,有生病的,也有健康的。

1.疾病论。海豚由于疾病缠身,身衰力竭而被冲到岸上,或者有意游到岸上以能顺利地呼吸。

2.摄食论。有些海豚的近岸摄食习性是造成其搁浅的原因之一。

3.返祖论。海豚系从陆生动物演化而来,演变到水陆两栖类型时,每当水中出现危险,就会逃到陆地躲避灾难。习性延续至今,结果造成搁浅。

4.救援论。海豚有互助的习性,若一头搁浅,其他同伴便会赶来相救,救过造成群体搁浅。

5.地磁论。地球磁场发生变化,导致海豚迷失方向,发生搁浅死亡事件。

6.回声定位论。由于疾病或遭遇暴风雨、地震等外力,回声定位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无法辨别方向而搁浅。

7.气候论。全球气候变暖和海洋洋流的变化可能造成海豚搁浅死亡。

8.污染论。因海洋污染而引起海洋哺乳类死亡。

9.向导论。有些海豚性喜群居,群中往往有一个成员担任向导。但该向导因种种原因上岸搁浅时,其他个体也会紧随其后,最终导致群体搁浅。

10.自杀论。鲸豚类的脑十分复杂。它们是有相当智慧的动物,在某些绝望的情况下,可能会通过自愿搁浅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些关于海豚的冷知识

海豚回声定位示意图

脱下白大褂,走出实验室,王先艳博士喜欢说海豚的“冷”知识。

比如,海豚中的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上85种鲸类品种之一,这个名字只是中国人对它的称呼,世界各地学者称它为“印度太平洋驼背豚”。

比如,和人类一样,海豚也是“肺”呼吸的哺乳动物,也怀胎产子,用“母乳”喂养。当然,它还有点点善变,因为在不同的生长期,它的肤色会不同。

剧透到此。有没有觉得,平时看似有点“冷”的海豚神秘事,转瞬就变成了“热腾腾”的新鲜事儿?

年岁

有一种光阴,叫“四十不惑”

作为海豚中的一种,中华白海豚的寿命,一般为30到40年。目前,发现年纪最大的近40岁,相当于人类的80岁。

交配

有一种动情,叫每年4~9月的温存

海豚3~5岁时达到性成熟,常年都可交配,每年4月到9月的温暖时节,是海豚的动情期。

雌海豚的怀孕期一般11个月左右,比人类长,一次产一仔,30多岁还能产仔。

海豚的交配时间不足10秒,交配中,公白海豚要倒过来,腹面朝上,靠近母海豚。白海豚睾丸在身体腹腔内,要交配时,生殖器才伸出来,雌海豚的乳头也在腹部,通常是隐藏在乳裂内部,只在哺乳的时候伸出来。

海豚身体结构图

呼吸

有一种母爱,叫帮助海豚宝宝呼吸

幼体出生时,尾巴先从母体内露出,海豚和人一样是用肺呼吸,如果头先出来的话,海豚宝宝会呛水而死。

头最后出来,海豚妈妈就用背部将海豚宝宝拱出水面呼吸。

这时候宝宝不会游泳,也不会呼吸,就靠妈妈托着,保证宝宝的呼吸口露出水面。刚出生的幼仔,就有80~90厘米,背面为灰黑色,腹部为白色并带有粉红色,牙齿还未露出,吻部生有10多根感觉毛。

靠母豚分泌的乳汁为食。海豚妈妈需要哺乳小海豚到1岁,待海豚宝宝回声定位系统发育完整,才可独立生活。其间海豚宝宝若离开妈妈,必死无疑。母子形影不离,保护周到,海豚幼仔的成活率因此均比其他水生动物成活率要高得多。

声音

有一种天籁,叫惊人的“海豚音”

我们通常听到的白海豚的声音,只是它呼气的声音,海豚的声音包括:哨叫声和回声定位信号。

哨叫声,通常认为是海豚个体间相互交流的声信号;回声定位信号,则是海豚探测外界环境和捕食鱼类的超声信号。回声定位信号,只有通过水生器录下来,用电脑设备转化,人类才能听到。

海豚是靠回声定位来判断目标的远近、方向、位置、形状,甚至物体的性质。海豚不但有惊人的听觉,还有高超的游泳和异乎寻常的潜水本领。有人测验过,海豚的潜水记录是300米深,而人不穿潜水衣,只能下潜20米。至于它的游泳速度,可达每小时40公里,相当于快艇的中等速度。

厦门湾62只在编白海豚活动范围,红色区域为其中一只在编白海豚的出现区域和次数

皮肤

有一种善变,叫不同时期不同肤色

不同的生长期,白海豚体表颜色有所不同,幼仔时身体呈铅灰色,青壮年身体带黑斑,老年身体呈乳白色,运动时则呈粉红色。

而白海豚的表面皮肤很硬,表皮下是一层厚厚的脂肪,通过脂肪层来御寒保温。

体重

有一种健美,叫冬肥夏瘦

海豚冬季和春夏季身体体重会差别很大,冬天海豚会特别胖,因为需要靠大量进食,来增加脂肪层。冬天的摄食量会增大很多,夏天胃口就不会那么好。冬天和夏天,体重可能差一倍。

食物

有一种专一,叫我的眼里只有鱼

海豚以鱼为食,春季里,鱼群受水温影响多在内港聚集繁殖,吸引海豚来觅食,而夏秋季节,鱼群往深海游,海豚也就往外港游去,所以春季在内港可以见到一大群海豚并不奇怪。

研究专家在它胃里发现过不少于13科20种不同鱼类,它最爱吃的是狮头鱼。

消化

有一种吃货,叫狼吞虎咽的大胃王

中华白海豚的摄食消化系统和陆上哺乳动物完全一致,拥有牙齿、食道、胃、肝、肠。成年中华白海豚长有锥形齿125~135枚。排列稀疏,它的功能不在咀嚼,而是用于捕食。食物不经咀嚼就被快速吞食,食量很大,胃中食物的重量可达7千克以上。

大脑

有一种大脑,叫左右开弓的发达

除人外,海豚的大脑是动物中最发达的。人的大脑占本人体重的2.1%,海豚的大脑占它体重的1.7%。

海豚睡觉是不闭眼的,因为它的大脑由完全隔开的两部分组成,当其中一部分工作时,另一部分充分休息。

白海豚也会害怕孤独。大部分看到时,都是五六只在一起。

分布

有一种留恋,叫那片海有我的足迹

东南沿海的河口港湾,经常报道的有厦门湾、台湾西海岸、珠江口、湛江雷州湾和广西沿海等5个地方种群。此外,在福建宁德水域、泉州湾和东山湾,以及广东的汕头水域,还存在少量白海豚的个体的零星分布。

东南沿海的人类活动(如酷渔滥捕、涉海工程、繁忙航运及水下噪音等)强度过高,对白海豚及其栖息地造成危险,意外死亡事件时有报道。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