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河作品,竹螃蟹栩栩如生
部分竹编半成品 在商品化大潮之下,安溪家居工艺品一度陷入低谷,2012年,已经退休在厦门定居的陈清河又应邀回了安溪,坐镇劳模创新工作室。 陈清河劳模创新工作室设在安溪华侨职校,集合了竹、藤、铁等家居工艺品的高端成果,工作室平时有3个人帮忙,都是他的学生,50岁左右了,但是遇到关键环节,还得自己操刀上阵。他依然是那个“手艺控”,整天沉醉在毛竹和藤条的世界里。 如今76岁的陈清河,五把刀的功力依然不减,把粗大的毛竹拉成竹丝也是手到擒来。“非遗首先是技艺,必须动手,才能精雕细琢。就拿拉竹丝这样的精细活来说,那是60年功力,也是因为机器无法替代,要把竹子削得这么细、这么薄,只能用手工。试过用机器,全断了,没法用,主要是毛竹都有竹节,机器没有办法随时调整”。 竹编的第一关是选毛竹,“材料不行,肯定朽木不可雕”。“最好是3年左右的毛竹,太嫩的不行,韧劲和硬度不够。”抄起篾刀,陈清河刷刷刷连续三次,竹片就已经很薄,软塌塌的,再过一次薄刀,“你看,就像一张纸,受不起稍微大一点的力”。 就着窗口的光,陈清河瞄了一眼,把一根竹丝放入剑门刀刀刃中间,左手轻轻摁住,右手慢慢拉出,大约10秒过后,一根细得肉眼离得远了看不清的竹丝出现在他手里。“这样的竹丝,可以穿针眼的。”找来一根缝衣针,轻轻一戳,轻松过针眼,两侧还留有缝隙。 坚硬的毛竹,经过五把刀的轮番上阵,到最后要么变成薄弱纸片,要么细如发丝,已经化为绕指柔。 跟竹子打了一辈子交道,陈清河感觉“像年轻人遇到初恋”,不过一旦牵手,“又像左手摸右手”,犹如身体的一部分。 |
相关新闻
- 2016-05-25泉州老艺人许谦慎:十道工序精心打造 一个月制一盏花灯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