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海丝文化遗产保护的泉州经验

2016-06-08 07:55:43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海丝文化遗产保护的泉州经验——

“遗址独特性在城市建设中得到有效保护”

昨晚,参加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各国来宾,在泉州南音艺苑观看了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南音表演《枫桥夜泊》、提线木偶《驯猴》、高甲戏曲《骑驴探亲》、掌中木偶《大名府》和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精彩表演,获得来宾们的阵阵掌声。 (陈晓东 摄)

编者按

此次在泉举行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四个中国海丝城市代表,泉州作了《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和作用》主题报告,宁波、广州和南京三个城市分别介绍各自海丝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做法经验。本报今日聚焦泉州,明日将继续报道宁波、广州和南京的情况。欢迎持续关注。

在昨日的研讨会现场,市长康涛代表泉州做了《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和作用》报告。围绕“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三个问题,他用数据和案例给出答案,全力推介“海丝”泉州。

曾是梯航万国的 “世界第一大港”

回顾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发现,泉州港的兴起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生、发展和繁荣鼎盛,是同步的发展轨迹。

泉州先民很早就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但是泉州的地位是在港口的优势得到发挥以后才迅速崛起。

从公元6世纪印度僧人拘那罗陀来泉,在九日山翻译佛经《金刚经》开始,泉州与海外交往日渐密切。到公元9世纪,泉州与交州(今越南境内)、广州、扬州并称为中国四大贸易港。

公元1087年,古代海关——市舶司在泉州设立,泉州港重要地位进一步确立,泉州以及附近区域的海商免去长途转运的麻烦,从泉州领取公凭(古代护照)便可直接出海贸易。

在元代泉州首位由外国人担任的海关关长蒲寿庚的推动下,泉州港成为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东南巨镇,刺桐缎、陶瓷、香料等从这里销往全世界,广受青睐。1291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泉州时描绘:“运到这里的胡椒数量相当可观,如果有一艘运载胡椒的船到亚历山大港,就有一百艘船运刺桐港。”1347年,来泉州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盛赞泉州为“世界第一大港”。

彼时,泉州不仅是各地商品的集散地和世界货仓,还有着包容亲和的城市气质,居住在泉州的各个民族可自由信仰自己的宗教。直到今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均可以在这里寻找到信仰痕迹。

昨晚,参加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各国来宾,在泉州南音艺苑观看了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南音表演《枫桥夜泊》、提线木偶《驯猴》、高甲戏曲《骑驴探亲》、掌中木偶《大名府》和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精彩表演,获得来宾们的阵阵掌声。 (陈晓东 摄)

10多处史迹印记古海丝辉煌

古海丝的辉煌,留给泉州的历史印记,便是丰富多元、保存完好的海丝史迹。

泉州海丝史迹分为“港口和航海设施”、“城市建设和外销生产基地”、“多元文化史迹”三大类,包括江口码头、石湖码头、万寿塔、六胜塔、九日山祈风石刻、真武庙、泉州天后宫、德济门遗址、洛阳桥、泉港土坑村港市遗址、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德化窑系屈斗宫、府文庙、清源山老君岩造像、开元寺、伊斯兰教先贤墓、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等十多处。

这些史迹不仅以真实性、多样性和完整性见证了泉州海洋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的繁荣,也是泉州为人类文明提供的一个不同文化之间和平对话、沟通交流的范例,而文化包容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所在。

自发自觉 保护管理文化遗产

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认识,泉州经历了从最初自发,到后来自觉的研究、保护和传承过程。

有一位民间人物为海丝遗产保护所做的,至今令人动容。上世纪40年代,泉州中学历史老师吴文良发现,在泉州城乡散落许多各种不同宗教风格的石刻,他意识到这些将是印证泉州历史的重要实物佐证。于是他走访城乡各个角落,潜心搜集深藏于城墙中、地基下、荒郊外的一方方碑刻,并在上世纪50年代将一部分捐献给市政府。1959年,泉州决定创建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从此开启了对海上丝绸之路可移动文物的收藏、保护和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生,更多人意识到海丝文化遗产的价值。1974年,泉州港宋代沉船出土以后,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船史研究专家、生物学家等各领域专家,参与沉船的发掘、复原保护和研究,并于1979年在泉州创立全国性学术社团“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和创办全国性学刊《海交史研究》。

终于有一天,泉州的海丝文化遗产惊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乘坐“和平方舟”抵达泉州后渚港,在泉州进行为期5天的综合考察活动。通过考察,国内外学术界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理解从原来单纯的贸易往来,上升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包容。此后,1994年和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先后两次与泉州合作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

进入新世纪后,泉州海丝文化遗产焕发全新的生机活力。2006年和2012年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两次列入中国申遗名录。福建省也于2003年和2016年两次为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发布保护管理办法。今年,泉州市政府把《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确定为泉州获得地方立法权的首部实体法,泉州对于海丝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力度可见一斑。

正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亨利博士、尤嘎博士在泉考察时赞誉泉州——“把文化遗址的保护放在城市规划中整体考虑,遗址的独特性在城市建设中得到有效的保护”。

□本报记者 许雅玲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