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心的最后一锤:黄成余低下脑门倾听,决定这是好锣还是废锣
黄成余的制锣手艺,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据史载,罗溪人黄瑞台被拐到广东潮州一户人家,养父是打铜能手,便将技艺传给了他,成年后巧遇时任两广按察司佥事的老乡黄士藻(明万历乙巳1605年科进士),经后者帮忙,黄瑞台得以重返故里,并将制锣技艺带到罗溪,后来还根据闽南南音盛行对乐器的特殊需求,自创研制了“十音铜锣”。400多年下来,除了采用空气锤锤打压制造型外,其余工序仍保持祖传的纯手工工艺。作为第十四代传承人,黄成余在2006年至2008年间,主力申报的“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泉州)”接连被列入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制锣就像是人生,最重要的往往正是那最后关头的断然一击。”黄成余说,从原料配比到高温煅烧、轻敲锤打、铸砣、调音、定音,制锣过程苦累、难学、成才慢,现在年轻人都不太愿学。眼下,黄成余最愁的还是传承人。
实际上,在过去的400多年时间里,这一技艺一直严守“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如今,黄成余愿意敞开大门免费收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