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员定期上门为瘫痪的丁老伯按摩 (林劲峰 摄)
建议
加强心理疏导 服务应走专业化道路
张秀云教授表示,有子女在外地工作,因为工作繁忙对赡养父母有心无力,居家养老服务一定程度上了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同时,这也是国家不断优化发展养老模式的一种积极尝试。张教授认为,未来应增加技术和专业水平的要求,除了家政服务,还可以给老人提供保健服务,在心理上对老人进行疏导。
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徐莉教授表示,早在两三年前,上海、宁波、北京等城市就先行推广了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已经积累了不少优秀的经验,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模式。居家养老服务是大势所趋,政府扩大服务的范围和力度还有很大的潜力,新型养老模式刚刚在本地展开,开始一定会遇到困难。对于护理员流动性大的问题,政府可以和高校定向合作,培养稳定和专业的护理人员。另外,更应在制度上进行规范,让护理员在服务时有规可循。
徐教授建议,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一定要走专业化道路。当前养老市场良莠混杂,政府对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和人士应有专业资质要求,例如管理人员须有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的职业资格才能上岗,护理人员应掌握相对应的医疗知识、保健知识等。其次,居家养老服务应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对服务人员有所监督的同时,也通过双向反馈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
徐教授认为,当前受惠的老人分类不够细化。在未来的政策推行中,针对老人的不同情况和需求,可以推行不同档次的服务,如按照政府全包、政府半包、政府补贴等模式分类,并开拓居民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渠道。此外,相对于城市,政府更应着眼于养老问题更严峻的农村,在政策的实施上避免城乡差异的进一步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