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永春漆篮画工郭金榜:笔尖点漆 几秒成画

2016-07-27 08:31:52 徐锡思 金淼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漆画

东南网7月27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徐锡思 金淼 文/图)“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我们的漆篮,却滴水不漏。”已经70多岁的郭文良,60年前就会编竹篮,难掩对这门手艺的那份骄傲。

郭文良是一名“灰工”,把特制的土灰涂抹在篮胚上面,这也是永春漆篮不一样的开始。看似简单的永春漆篮,在传承500多年以后,回到了最初的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村里已经没有单打独斗的漆篮匠,只有数人分工协作的“匠帮”。这门手艺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煮篮靠手感

用头发粗细的竹丝,编出竹篮,特别紧密,也特别坚固,但这只是“篮胚”,难点从“上灰”开始。

“土就是田里挖的,没啥特殊,但要做成灰,就特别讲究了。”郭文良抄起勺子,熟练地舀起一勺土,细得像面粉一样。这些土粉,得在夏天最热的时候,从田里挖起来,在烈日下暴晒,研磨,去掉哪怕是米粒大小的沙子,然后用农村的土制工具一遍又一遍过筛,“一年也就做一两次,如果站在旁边看着我们做,也会搞得灰头土脸”。

在上灰之前,郭文良还得做一件事,烧一锅石灰水,把篮胚放进去煮。“要煮到感觉竹篮变软了,赶紧捞出来。”这个度很难把握,锅里热气腾腾,感觉抓篮子的手都烫熟了,几十年下来练就的手感,拿棍子捅一下就知道。

石灰水煮过,竹篮可以保证几十年不会有虫蛀,没人用科学的办法论证过,但是当地人祖传的、博物馆收藏的漆篮,就是最好的证据。“三斤土粉一斤灰,这个比例最好。”郭文良把水加进去,就像煮沸般冒泡,搅拌到看不出有水渍,黏稠度刚好,然后就是不断地上灰、裱纱布、修剪、再上灰……等到灰面摸上去就像医用纱布,就可以了。接着就可以交到漆工郭长城手里。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