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国学大师饶宗颐应邀成为泉州历史文化中心最高学术顾问

2016-08-05 08:13:52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2015年3月23日,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开幕,图为当地市民参观展览。 (孙灿芬 摄)

考证文莱发现的宋代华文坟碑 将华人到达文莱时间前推了一百年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早有大批阿拉伯人来泉居住,甚或入宦,以宋末元初蒲寿庚最为著名。

1972年5月,文莱博物馆在文莱市爱丁堡桥头路旁一马来人坟山中发现一块华文古碑,上刻:“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

饶公写下《文莱发现宋代华文坟碑跋》长文,引用大量有关资料详加考证。他认为,文莱华文墓碑“立于蒲寿庚泉州任内,时寿庚尚未降元。”

饶公引用古籍论证,指出通判依宋官制为副知州,又说:“此墓主官衔为泉州判院,其人虽未必是泉州通判,但必是华化的阿拉伯人而且为回教徒,故为蒲姓。”“墓主生前官职是泉州判官,而有墓在文莱,可见其人或先代必兼营海舶,子孙则在文莱。如彼卸官后,尝随舶返勃泥,殁而葬于此,则其长男立墓碑,何以不书其讳……颇疑心这是衣冠冢,即其人殁时仍在泉州,而由留居文莱的后人立墓碑,以垂纪念,亦有可能。”饶公在另一篇文章中指此碑的蒲公乃大食国人(古代指阿拉伯、波斯人)。

周密《癸辛杂志》续集下,记“泉南巨贾……蒲氏之婿,其家富甚,凡有海舶八十艘”,此事在蒲寿庚殁后九年,泉州蒲姓有关系的贾人,尚拥有海舶如是之多。饶公认为,“这位曾任职泉州判院的蒲公,很可能直接来自勃泥,和宋初的蒲亚里一样,惟因入仕于宋,故用华人题墓碑,又因其为回教徒,故葬于马来人的坟山。”

这个推理以大量不可辩驳的史料,坐实了这个文莱人蒲氏墓主人的来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一个重要考证之篇什。对于这块宋碑的历史意义,饶公还撰有《文莱发现宋代华文墓碑的意义》一文。

然而,饶公不满足于实证出其人的研究结论,他进而将之推及到中外交通史的大命题下,且对之提出了新的史料以探讨伊斯兰教究竟何时传入勃泥,与当时的中国佛教又有什么联系?

这块宋代墓碑的发现也改变了文莱的历史,一是将华人到达文莱的时间较前人推定的提早了一百年;二是史学家认为至明时回教势力尚未传入文莱,但饶公指出:“今观华文景定蒲氏墓碑,乃出现于马来人坟山上,可见十三世纪的勃泥,事实应该已有回教徒了。”

泉州学者吴文良生前编撰有《泉州宗教石刻》一书,被公认为是有关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料。但过去仅知碑刻有蒲氏的文献,只有吴著收入的泉州出土的明永乐十五年五月镇抚蒲和日为郑和往西洋忽鲁谟厮诸国所立的碑石。文莱宋碑的发现,时代更在其前数百年。饶公认为,此碑刻可补吴著之缺。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