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火花“双星七夕图”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近日,泉州一位收藏者向记者展示了一枚清末珍稀火花(火柴商标)——“双星七夕图”,以及一枚早期火花“七巧”。这两枚珍贵的火花体现了七夕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而五代时安溪县令詹敦仁所作《牛女夜有感》一诗,更是证实泉州人早在千余年前就在过七夕节了。
清末火花现牛郎织女
“双星七夕图”火花中,鹊桥上,织女长发飘逸,牛郎边上有老牛相伴,画面生动。据介绍,这一枚古火花为清末时遗留。
另一枚“七巧”火花,则为早期上海大明火柴公司制造,画面上,织女衣着朴素,立于鹊桥上,牛郎背着斗笠,双手拱立,边上有一头牛。
泉州民间有个有趣的说法,就是七夕过后,你看喜鹊头部皆秃顶,原因是牛郎牵牛过鹊桥,牛蹄子蹂踏喜鹊头顶所致。
天文爱好者称,天上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它们是永远不会相会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达16光年之远。每年的七月初七,半个月亮正好漂在了银河的附近,月光使我们看不见银河,古人便以为这时天河消逝,牛郎织女相见了。
古诗证泉州七夕历史
你可知道,早在一千多年前,泉州人就在过七夕了。
七夕乞巧据说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古代文献中最早关于七夕乞巧的记载。
五代时,安溪县令詹敦仁(公元914—979年)作《牛女夜有感》一诗:晚风霁雨一天秋,山共云齐眼界浮。牛女年年分两岸,鹊桥衮衮自西流。
据悉,詹敦仁是安溪开先县令,拓疆置县,政绩斐然。他还是安溪詹氏始祖。詹敦仁曾留下品茗佳句:“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竞日款谈玄。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夜深归去衣衫冷,道服纶巾羽扇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