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岩”内的佛像神态安详。
天胜绝景 流播海内
与众多雄山峻岭不同,九日山更多一份书卷气和沧桑感。不管是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拘那罗陀翻经之处,或是宋元的祈风石刻群,抑或是历代以来文人墨客登临所留摩崖题刻,皆有时光堆砌的静雅之美,也更具诉说感。元至正九年(1349年),以正议大夫任泉州路达鲁花赤的偰玉立来到九日山,他“远观海屿之晏清,近览溪山之胜丽,遂搜三十六奇,访四贤遗迹,摩挲石刻,逍遥容与赋咏,而归书以记岁月云”。由此不难看出,在元时,九日山已有“三十六奇”之说。不过,要说到这“三十六奇”的本初来历,却实难溯其源。
明万历年间,同安布衣先生黄文炤所著《九日山志》一书中,有一篇《序》是周维京(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所作,文中称:“山以九日名,志旧也。然自晋、唐以来,姜相、秦君诸君子先后入泉,盘桓造胜,而山之名愈重,则固以千秋兹九日矣。夫谁之九日而千秋之人也。往日三十六奇,种种天胜,真令人应接不暇。缙绅大夫与夫山泽韵士、方外名衲,筇屐相踵者无空日,蠲咏著于苍崖绝壁之间,流播海内,侈为美谈,何其盛也!”在那时候,九日山和它的“三十六奇”声望好比今天的迪斯尼乐园一般,人人多以“曾去游玩”为耀,才会出现“筇屐相踵者无空日”的盛景,“搜奇”“寻奇”更是当时的一种时尚。
经唐宋开拓,九日山有寺院宝塔、摩崖石刻、亭台楼阁、祠屋书室甚多。黄文炤于是在《九日山志》中,将“三十六奇”罗列一番,即:秦君亭、姜相台、翻经石、石佛岩、无等岩、钓台、一眺石、醉石、葫芦石、百级石、清凉石、碧玉峡、砌石庭、自然磉、廓然亭、翠光亭、聚秀阁、御书阁、琴泉轩、乱峰轩、思古堂、墨妙堂、水陆堂、神运殿、灵乐祠、肉身佛、东峰道场、白云井、菩萨泉、惠泉、放生池、仙人桥、晋朝松、无名木、檀樾林和石砚石盆石碾石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