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相峰”三字为苏绅所题。
佛岩塔再往上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君亭”了,这里旧为唐代著名诗人秦系隐居结庐之地。据史料载,该亭几经兴废,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秦系裔孙秦时中任南安知县时,重建此亭,并立石碑纪事于侧。现在看到的亭子,却又是1990年重建的了。在亭子的左侧,立有“高士峰”碑刻。古书称,高士峰的峰顶原有一片绿茵地,青草气味芳香,游人闻香而眠,可以消除疲劳,民众将草地中的大石称为“醉石”。如今,草地不知换过多少遍了,石头仍有不少,只不知哪块才是“醉石”了。据说,高士峰顶上原来有一奇石“葫芦石”,雨季会汲水,夏季会泌水,神秘无比。然而,现在此石也早已湮没不见。另外,西峰旧有白云坞,是唐代会昌进士傅笋筑室读书处,前有白云井一口,但今已不存。
秦系与宰相姜公辅是好友,秦系住在西峰,姜公辅则居于东峰,从“高士峰”望出,对面便是“姜相峰”。《八闽通志·卷73》称:“姜相台,在九日山姜相峰之下。旧有石台,唐相姜公辅尝登览于此,因名。”实地去看,姜相台是一块巨岩,其上可坐人。遥想当年,姜老闲坐在此,眺览群峰,傲啸山水,也是别有滋味。北宋同安县书法家苏绅还在一块石磴上题刻了“姜相峰”三个斗大的隶书字。聚秀阁,位于东峰姜相台后平地上,系姜公辅隐居东峰时筑室旧处。
东峰之上还有道场,本为道士设观练道之处,历代都有道士于此设醮祈福禳灾。朱熹曾两度登临此地,一是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朱熹任同安主簿时,登临“东峰道场”场讲学;二是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赴漳州任途中重游九日山东峰故地,写下《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并于东峰西侧主持建造“思古堂”,题“仰高”堂额,可惜已于后世湮没,无迹可寻。东峰道场原址上如今有东峰道观,是近年重新修建的。
九日山东西两峰交界处,有高岩二处,隔涧对峙,宋代这里曾搭起一座木桥,连接东西两峰,桥下山泉潺潺,凉风飒飒,走在上面飘飘似仙,故人称“仙人桥”。此桥历经风雨数百年,最终朽坏,化为尘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