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两个打造” 迈向万亿经济强市行列 构筑现代产业版图。进一步实施17个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巩固提升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4个主导产业和食品、工艺制品、纸业印刷3个特色产业,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扩量、重点突破,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巩固民营经济支柱地位,抓好产业投资、重大项目招商,着力培育7个500亿—1000亿元规模的新集群。 构筑百年根基产业。巩固提升制造环节。从当前看,要为中小企业转型创造更多时间和空间,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尽可能压降技改、融资、物流、用能等实体经济成本。从长远看,要转向中高端,推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网络协同制造,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创建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打响泉州造品牌。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引导特色产业、传统工艺、老字号与“互联网+”“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锻造更响亮、更久远的鞋都、衣都、石都、瓷都、茶都、香都等。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发挥上市企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留住优势品牌、企业总部、营销中心。引导企业跟进新技术扩散应用,率先进入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石墨烯应用等前沿领域。“走出去”跨国布局。实施境外投资工作路线图,支持马德里商标注册,支持企业收购国际品牌、核心技术,设立海外研发中心。 构筑产业创新高地。下力气建好创新平台。推广公办专营、民办公助、企办补贴等模式,整合建设10个以上“国字号”创新大平台,支持县域建设100家面向特色产业的公共技术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夯实创新人才支撑。深化人才强市战略,建立更加灵活务实的高端创新人才、产业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推出限价房、人才公寓、国际小区、补助奖励等精准政策包。优化创新生态体系。抓紧运作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带动银行和社会资本跟进,力争形成千亿元规模。移植复制中关村创业大街、江浙特色小镇、深圳南山智谷等运作模式。 推动“两个建设” 增强城市区域竞争力 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活化海丝基因。做实海丝申遗工作,力争201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施整体性保护、修缮式改造、家园式管理,推进古城保护“六大工程”。深化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建设,加强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支持民间建设一批特色艺术馆。加快全域聚合。按照省域三大中心城市定位,下决心推动行政区划调整,统筹“一湾、两江、两翼”空间发展,加速培育南北两翼新增长极。聚焦湾区,加快东海、城东以及沿海相关县(市、区)相关区域、近200平方公里的海丝新城建设。加快综合客运枢纽、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建设,完善公交和停车系统。复兴千年古港。适度超前、错位发展,着眼建设海丝国际枢纽港和国际邮轮港。修编泉州港总体规划,加快南北两翼港区及泉州湾中心港区整体连片开发,统筹建设经营全市公用码头,争取尽快列入全国主要港口名录。做大海丝朋友圈。突出海丝、海峡特色,构建开放创新体系,支持企业、科研机构与海丝沿线开展合作,深化泉港澳现代服务业对接,建设台湾青年创业基地。 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城市。改革试点牵引。以深化“金改区”建设、“民综改革试点”和县域改革试点试验等为抓手,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主线,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努力把泉州建成行政审批事项最少、行政效能最高、企业运营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逐步实现营商环境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强化“放管服”结合。持续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压缩审批自由裁量权、细化裁量标准,最大限度压缩、规范审批事项,做到清单之外无权力、大厅之外无审批、目录之外无收费。提高效能效率。引入第三方对办事部门、县域营商环境进行评估,让企业和群众评部门、评窗口,以最严的党纪政纪,查处通报官商勾结以及损害企业权益的人和事,查处“吃拿卡要”和“庸懒散慢”等行为。建设诚信社会。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完善信用“红黑名单”制度,推进信用信息一张网建设。 |
- 2016-09-26[聚焦泉州市党代会]泉州将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
- 2016-09-26环湾幸福城 吹响新号角
- 2016-09-26中共泉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26日-27日举行
- 2016-09-25今年1-8月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贸易总额达到82.2亿美元
- 2016-09-24泉州文化大餐:从五个剧场到四朵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