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非遗文化的保护人
人物名片: “最美文化工作者”提名奖
姓名:周梁泉
年龄:47岁
职业:永春县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周梁泉俨然一个桃源寻宝人,多年来大力推动保护传承永春非遗文化。
核心提示
不管何时,只要你踏入余光中文学馆,都能听到他热情深入的讲解。激情洋溢的背后是一段段自豪感人的故事。作为文学馆唯一的文学干部和讲解员,周梁泉连春节期间都没休息,连续数月为7万多名专家学者讲解。
他走遍全县200多个村居收集整理资料,主编近百万字的《千年非遗在永春》;参与将“永春纸织画”申报为国遗;推动将交响诗剧《乡愁》搬上荧屏;如今又在为“中国乡愁公园”绞尽脑汁……在永春,很多人都知道他很拼,拼的是让永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得更好。□记者 张晓明 文/图
执著为永春 寻非遗瑰宝
2005年初冬,时任永春县文化馆副馆长的周梁泉有幸去了一趟丽江。
在丽江,他被震撼了,因为纳西古乐:一个有近千座位的旧礼堂,十几个老人的器乐合奏,一票两百,一天五场,场场爆满。他好不容易找了个机会,让纳西古乐领头人宣科完整地看了他带去的“永春闹厅”视频,惜话如金的宣科老人兴奋地搂着他说:“同根同源!”
可是在永春,演奏一场“闹厅”,连艺人的工资都很难有着落。陆续游览多个人气胜地之后,周梁泉明白永春也该有自己的品牌。
从那之后,他开始与散发着陈香的故纸堆为伴,收集整理永春非遗的资料、图片等,默默做着一般只有老年人才肯做的事情。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初,他主编的近百万字的《千年非遗在永春》一书面世;当年6月,由他参与申报的永春老醋、永春漆篮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5月,永春纸织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12月,永春佛手茶作为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的重要代表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台戏让目光聚集山城
“永春,桃花源,乡愁故里。一个山风与海涛交响的地方。”这是周梁泉的诗句。他说:“乡愁,必然会想到余光中;而余光中,祖籍永春。世间还有比这更好的文化品牌资源吗?”
2010年,永春县文化馆提出将《乡愁》搬上舞台的创意,并创作了相关剧本;2012年,永春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乡愁》打造成舞台艺术精品;2013年,交响诗剧《乡愁》荣获第13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奖;同年年底,永春版交响诗剧《乡愁》成功首演,标志着该剧已进入常态化演出阶段,成为永春新的文化名片和旅游精品项目。目前,该剧正在积极创造条件到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侨华人聚集地巡演,让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记得住乡愁”。
随着乡愁风的吹拂,山城永春,也开始聚集无数的目光。
建公园将“乡愁”进行到底
一台戏,显然是单薄的。因此从2012年起,永春县委、县政府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2012年年底,余光中文学馆奠基。自2015年11月余光中文学馆开馆以来,周梁泉就开始负责讲解和招待各方参观者的工作。世界各地的殷殷赤子、专家学者络绎不绝,纷纷到余光中文化馆寻找乡愁。
乡愁不单单是游子的。由于时代的变迁,许多东西正在失去,正被淡忘,我们身在故乡却失去故乡,因此一样需要记得住乡愁。2015年底,周梁泉提出了“关于在永春打造中国乡愁公园的建议”。“届时我即使年过古稀,也将如宣科老人一样在台上激情满怀。”他说,相信有一天,“不到永春,难以记住乡愁;记住乡愁,才能把根留住”将铭刻在世人心中,永春也能如丽江一样游人如织,“闹厅”也能如纳西古乐一样热闹、爆满……